颌面部间隙感染
一
眶下间隙感染
01
临床表现
1.眶下区肿胀,常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
2.肿胀区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
3.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龈颊沟处常有明显肿胀、压痛,极易扪及波动。
4.少数可由此自行穿破,有脓液溢出。感染期由于肿胀及炎症激惹眶下神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5.眶下间隙感染向上可向眶内直接扩散,形成眶内蜂窝织炎,亦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02
治疗原则
1.眶下间隙蜂窝织炎阶段可从局部外敷中药及针对感染病灶牙的处理着手;
2.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作切开引流术。
3.按低位引流原则常在口内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口腔前庭黏膜转折处做切口,横行切开黏骨膜达骨面,用血管钳向尖牙窝方向分离脓肿,使脓液充分引流,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留置橡皮引流条。
二
颞下间隙感染
01
临床表现
1.颞下间隙位置深在、隐蔽,故感染发生时外观表现常不明显,仔细检查可发现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有深压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
2.但颞下间隙感染时常存在相邻间隙的感染,因此可伴有颞部、腮腺咬肌区、颊部和口内上颌结节区的肿胀,以及出现该合并间隙感染的相应症状。
02
治疗原则
1.应积极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2.若症状缓解不明显,经口内(上颌结节外侧)或口外(颧弓与乙状切迹之间)途径穿刺有脓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3.切开引流途径可由口内或口外进行。
4.口内在上颌结节外侧口腔前庭黏膜转折处切开,以血管钳沿下颌支喙突内侧向后上分离至脓腔。
5.口外切开多用沿下颌角下作弧形切口,切断颈阔肌后,
通过下颌支后缘与翼内肌之间进入脓腔。
三
咬肌间隙感染
01
临床表现
1.咬肌间隙感染的典型症状是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充血、压痛,伴明显开口受限。
2.由于咬肌肥厚坚实,脓肿难以自行溃破,也不易触到波动感。
3.若炎症在l周以上,压痛点局限或有凹陷性水肿,经穿刺有脓液时,应行切开引流,否则由于长期脓液蓄积,易形成下颌骨升支部的边缘性骨髓炎。
02
治疗原则
1.咬肌间隙蜂窝织炎时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局部可用物理疗法或外敷中药;
2.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引流。
3.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切口长3~5cm,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引流,次日换敷料时抽去纱条,换胶皮管或橡皮条引流。
4.如有边缘性骨髓炎形成,脓液减少后应早期施行死骨刮除术,术中除重点清除骨面死骨外,不应忽略咬肌下骨膜面附着之死骨小碎块及坏死组织,以利创口早期愈合。
5.咬肌间隙感染缓解或被控制后,应及早对引起感染的病灶牙进行治疗或拔除。
四
翼下颌间隙感染
01
临床表现
1.常常先有牙痛史,继之出现开口受限,咀嚼、吞咽疼痛。
2.口腔检查见翼下颌皱襞处黏膜水肿,下颌支后缘稍内侧可有轻度肿胀、深压痛。
3.由于翼下颌间隙的位置深在,即使脓肿已形成,亦难由临床直接触及波动,常需穿刺方可确定,因而常易延误诊断,致使炎症向邻近间隙扩散,形成颞下、咽旁、下颌下、颌后等多间隙感染,导致病情复杂化。
02
治疗原则
翼下颌间隙脓肿的切开引流可从口内或口外进行。口内切开因受张口度的限制,较少采用;口外途径,具有易于暴露间隙及姿势引流的优点。
五
下颌下间隙感染
01
临床表现
1.多数下颌下间隙感染是以下颌下淋巴结炎为其早期表现,临床表现为下颌下区丰满,检查有明确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
2.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向结外扩散形成蜂窝织炎。
3.下颌下间隙蜂窝织炎临床表现为下颌下三角区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皮肤紧张、压痛,按压有凹陷性水肿。
4.脓肿形成后,中心区皮肤充血,可触及明显波动。
5.下颌下间隙因与舌下间隙相续,感染极易向舌下间隙扩散,此时可伴有口底后份肿胀、舌运动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
6.下颌下间隙感染应注意与化脓性淋巴结炎和因导管阻塞引起的潴留性下颌下腺炎相鉴别。
02
治疗原则
下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流的目的。
六
口底多间隙感染
01
临床表现
1.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织炎,炎症继续发展扩散至颌周整个口底间隙时,则双侧下颌下、舌下及颏部均有弥漫性肿胀。
2.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织炎,软组织的副性水肿非常广泛,水肿的范围可上及面颊部,下至颈部锁骨水平,严重者可达胸上部。
3.颌周有自发性剧痛、灼热感,皮肤表面略粗糙而红肿坚硬。
4.肿胀区皮肤呈紫红色,压痛,明显凹陷性水肿,无弹性。
5.随着病变发展,深层肌肉组织发生坏死、溶解,有液体积聚而出现波动感。皮下因有气体产生,可扪及捻发音。
6.切开后有大量咖啡色、稀薄、恶臭、混有气泡的液体,并可见肌组织呈棕黑色,结缔组织为灰白色,但无明显出血。
7.严重者烦躁不安,呼吸短促,口唇青紫、发绀,甚至出现“三凹”征,此时有发生窒息的危险。
8.个别患者的感染可向纵隔扩散,表现出纵隔炎或纵隔脓肿的相应症状。
9.全身症状常很严重,多伴有发热、寒战,体温可达40℃以上。
02
治疗原则
1.除经静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控制炎症的发展外。
2.还应着重进行全身支持疗法,如输液、输血,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3.并应及时行切开减压及引流术。
4.切开引流时,一般根据肿胀范围或脓肿形成的部位,从口外进行切开。
如需获取更多技能考试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