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蜂窝织炎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五个保健穴
TUhjnbcbe - 2021/6/2 14:40:00
中科公益爱心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大椎

1.取穴法

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恰好与肩相平。使病人正坐平肩,略低头,在第7颈椎下,第1胸椎上陷凹处取穴。当低头时,颈后与肩平处,出现一个高突,即第7颈椎,其下即大椎穴。有的人出现2个高突,下面最大的、会活动的是第7颈椎。

2.特性

大椎在项下背上正中,属督脉经,手足六条阳经皆会于此。督脉上通于脑,有总督诸阳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有解表通阳,清脑宁神之功效。

3.作用

(1)呼吸系统疾患: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肺气肿,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2)神经系统疾患: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3)血液系统疾患:可增加白细胞。

(4)主治发热:为全身退热穴。

(5)对疟疾病有特效:但要在发作前2小时内治疗。

(6)其他:亦治衄血、呕吐、*疸、小儿诸疳、中暑、荨麻疹、角弓反张、项背及脊中拘急、疼痛等,还有强壮全身和解尿*的作用。

4.文献记载

(1)主治: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齿燥。

(2)摘要

《行针指要歌》: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大椎)。

《伤寒论》: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本经》:治小儿急慢惊风。

《备急千金要方》:小儿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壮。

又:凡灸疟必先问其病之所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予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

又:短气不得语,灸大椎随年壮。

《外台秘要》:备急疗瘴疟,服药后灸法:灸大椎三四十壮,无不断者。

《甲乙经》: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

又: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类经图翼》主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不得回顾。

又:一云能泻胸中之热及诸热气,若灸寒热之法,先大椎次长强,以年为壮数。

又:一云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壮,断根不发。

《寿世保元》治疟如神,……先点记,待将发,急以火灸三七壮,其寒热自止,此法曾遇至人传授,妙不可言,名曰背蓝穴也。

《治疗汇要》:如疔生于督脉经行之地,若后项之正对口,头顶下之天庭,眉心中之印堂,鼻柱下之人中等处。最好刺百劳穴以泄*。生头面者俱可刺。如患对口项强不能转侧,刺后片时,即能活动。再刺委中穴,*必解而转轻。刺法用三棱针轻剌挤出紫血,随以麻油食盐擦穴上,俾*可透泄。

二、风门

1.取穴法
  风门穴在第2与3胸椎之间旁开1寸5分。

2.特性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经交会。所谓风门即风邪之门户,出人之要道。又名热府,是热气聚集之意。此穴能泻诸阳经热气,亦泻胸中之热,所以不论内伤外感,一切风症皆主之,它有宣通肺气,疏散风邪、调理气机之功效。

3.作用

(1)防治感冒:风门穴既是感冒的预防穴,也是治疗穴。多灸风门,可以预防感冒。如果觉得项背发冷,似有感冒的征兆时,可在风门穴灸20壮,同时灸身柱穴,就会觉得脊背发暖,感冒可以避过,即使避不过,也可以减轻;如果感冒以后总觉得没有痊愈,迁延时日,则灸风门,即可痊愈。感冒被称为百病之源,容易引起许多疾病,因此,应用风门穴预防和治疗感冒,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2)呼吸系统疾患:风门穴对于防治小叶性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哮喘、支气管炎、胸膜炎、百日咳等,都是重要的穴位。日本将风门穴称为“打肩”,灸风门穴称为“打肩灸”。民间习俗,人到20岁,要“打肩灸”,有利于预防肺结核。

(3)预防脑出血:灸风门能预防中风。脑出血昏倒时,可在风门穴上放血,会缓和脑部充血或出血,可以急救。

(4)耳鼻咽喉科疾患:鼻炎、鼻窦炎、咽喉炎、腭扁桃体炎等。

(5)医治背部蜂窝织炎:即中医外科的痈疽搭背,灸风门能有预防发痈疽的作用。

(6)其他:肩酸痛、肩背软组织劳损、头痛、颈部痉挛。一般头痛,只灸风门,身柱即可痊愈。

4.文献记载

(1)主治: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吐呕、鼻衄出清涕、伤寒头项强、目眩、胸中热、卧不安。

(2)摘要

《玉龙歌》: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行针指要歌》: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

《本经》:伤风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可灸十四壮。治头疼风弦,鼻衄不止。

《明堂灸经》: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备急千金要方》:治诸风灸风门二处,各七壮。

《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类经图翼》: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

《针灸说》:治伤寒,寒热往来,上火气短,咳逆,胸背彻痛。

《和汉三才图会》:善能泻火。常灸之可永不痈疽、疮疥之患。

《医心方》:主治头痛、风眩、鼻不通,有时喷嚏,鼻涕自流。

三、身柱

1.取穴法身柱穴在第3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3胸椎下陷中取之。

2.特性
  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在上背部正中,第3胸椎下,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它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疔*,宁神志之功效。

3.作用

(1)灸身柱可以健全神经系统:因而可以防止疲劳和促进疲劳的恢复,可以防止神经衰弱、不眠症、头痛等。对脑出血、精神病、癔症、小儿麻痹、癫癎、舞蹈病也有疗效。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在长野县40所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保健灸的报告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所以,虚弱儿童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长期给孩子灸身柱。身柱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身柱灸对于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

(2)通治儿科百病: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抽风、发育不良、面*肌瘦,都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可将艾绒搓成铅笔尖或更细一些,在身柱穴灸3壮。像吐乳之类,2~3天即可痊愈;由于泻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儿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转危为安;对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也都疗效明显。对于3岁以上的小儿哮喘,除灸身柱外,可加灸灵台穴(第六椎下陷中)。由于身柱灸对于上述小儿各病都有明显疗效,所以是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一般家庭常识,要大力推广。

(3)防止呼吸系统疾患:身柱灸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小叶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是必不可缺的灸穴。

4.文献记载

(1)主治: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瘈瘀、怒欲杀人、身热妄言、妄见、小儿惊痫。凡一切疔疮,颇有特效。

(2)摘要

《百症赋》: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

《玉龙歌》: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

《内经·刺热论》: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

《备急千金要方》:治卒中恶,若不能语,灸第三椎下百壮。

《外台秘要》:备急疗得中风不能语者,方灸第三或第五椎下百五十壮。

《甲乙经》:身热狂走,谵语见*,瘈疯、身柱主之。又,癫疾怒欲杀人,身柱主之。

《乾坤生意》:膏肓、陶道、身柱、肺俞,治虚损五劳七伤之紧要穴。

《少林拳术秘诀》:点按致死九穴之一。

《针灸说约》:可治头、项、颈、背、肩疼痛,癫痫、暴怒以及小儿惊风。

《日用灸法》:身柱穴在第三椎下,灸治癫狂、劳瘵、小儿惊痫、疳气。习俗称为身柱灸,小儿必灸者也。出生七十五日以后灸之,如若疳疮满身,或患惊悸,虽七十五日以内亦可灸之。

《养生一言草》: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有虫气之

小儿,可不断灸之,比药物有效。

四、脾俞

1.取穴法脾俞穴在第11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寸5分。使病人正坐或俯卧,按第11椎下脊中穴旁开1寸5分取穴。简便取法,可先摸到肩胛骨下角平为第7胸椎下。

2.特性“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主四肢、肌肉,能统摄血液,开窍于口唇;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主宰中焦、脾、胃、十二指肠、小肠,胆、胰等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所以这里说的脾脏,具有运化五谷精气及输布津液于全身的功能,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在精神方面是意与智之所藏,故有智慧囊之说。凡属诸虚胀满皆为脾病。

脾俞穴在背部的中部,是十二脏腑背俞穴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它有调理脾气、运化水谷、渗利除湿、和营统血之功效。

3.作用

(1)消化系统可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缺乏食欲、急慢性肠炎、痢疾、泄泻、肝炎、*疸、肝脾大、胃痉挛。

(2)治慢性出血性疾病、贫血、子宫下垂。

(3)治营养不良、水肿、四肢沉重、失眠、喘息。

(4)治湿疹、荨麻疹等。

4.文献记载

(1)主治:主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泻痢、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疸、善欠、不嗜食。

(2)摘要:

《百症赋》:脾虚谷兮不消,脾俞膀胱俞觅。

又: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备急千金要方》: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

又:治胞转小便不得方,灸脾俞百壮。

又:虚劳尿血白浊灸百壮。

《甲乙经》: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胸满支两胁,膈上兢兢,胁痛,腹膜,胸脘暴痛,上气,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积聚,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心痛,脾俞主之。

又:脾胀者苦哕,脾俞主之,亦取太白。

又: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而赢瘦,名曰食钸。先取脾俞;后取季胁(章门)。

又:大肠转气,按之如覆杯,热引胃痛,脾气寒,四肢急,烦不嗜食,脾俞主之。

又:*瘅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卫生宝鉴》:脾俞二穴治小儿胁下满,泄痢,体重,四肢不收,痃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痃疟寒热,又治腹胀引背,食饮不多;渐渐*瘦,灸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壮。小儿*疸灸三壮。

《类经图翼》: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

又:一传治水肿鼓胀,气满泄泻年久不止及久年积块胀痛。

又:久疟不愈,*瘦无力者,灸脾俞七壮即止,盖疟由寒湿饮食伤脾而然,故此穴甚效。

五、肾俞

1.取穴法肾俞穴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旁开1寸5分。使病人正坐或俯卧,从第2腰椎之下命门穴,旁开1寸5分取之。简便取法,使病人正坐直腰,由医者两手中指按其脐心,左右平行移向背后,两指会合之处为命门穴(此穴正对胳中),由此旁开取之,但此法对于胖人腹壁下垂者不甚准确。

2.特性“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藏精与志,通于脑。肾主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为人身精气出人之源泉,又主宰一身之元气。肾与膀胱、生殖系、神经系、消化系、呼吸系均有关系。如果肾气足,则人体精力充沛,强劲有力,生殖力强,脑功能也精巧灵敏,消化旺盛。

肾俞穴在腰间,是十二脏腑背俞穴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有调理肾气,强健脑脊,聪耳明目,健身体、壮元阳之功效。

3.作用

(1)泌尿生殖系疾患可治急、慢性肾炎、肾绞痛、肾下垂、遗精、遗尿、阳痿、月经不调、盆腔炎、不孕症、膀胱炎、膀胱麻痹、糖尿病、淋病。

(2)治腰痛、腰肌劳损、腰神经痛、下肢麻痹。

(3)治贫血、身体虚弱、面色(白光huang)白、畏寒、四肢不温,慢性腹泻、耳鸣、耳聋、脱发、毛发干枯、多梦、失眠。

(4)肾虚引起的支气管哮喘。

4.文献记载

(1)主治:主虚劳羸瘦,肾虚耳聋,心腹胀满急,两胁满胀,小腹急痛,小便淋漓,少气,溺血,小便浊,滑精梦泄。肾中风,踞坐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脚惫,膝拘急,腰寒如水,头重身热,振慄,食多羸瘦,面*黑,肠鸣,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乘经交接成劳,寒热往来。

(2)摘要:

《甲乙经》: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心下贲痛,心如悬,下引脐,少腹急痛,热,面黑,久喘咳,少气,溺浊赤,肾俞主之。

又:骨寒热,溲难,肾俞主之。

又:肾胀者腹满引背怏怏,腰髀痛,肾俞主之。

又: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

《备急千金要方》治肾寒方,灸肾俞百壮。

又:治诸风灸肾俞二处各七壮。

又:疟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又治肾风虚寒方,灸肾俞百壮。

又:丈夫梦失精及男子小便浊难,灸肾俞百壮。

又:消渴小便数,灸肾俞二处三十壮。

又:肾俞主寒中洞泄不化。

又:主咳喘少气百病。

又:主头身热振傈,腰中四肢淫泺,欲呕。

又:治胞转小便不得方,灸肾俞百壮。

《外台秘要》:肾俞主腰痛不可俛仰反侧,头痛如破,足寒如水,腹鼓大寒,洞泄食不化,骨寒热引脊不得息。

《扁鹊心书》:肾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又治中风失音,手足不遂,大风癒疾。

《胜玉歌》: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通玄指要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类经图翼》:此穴主脏之热,与五脏俞同。一传治色欲过度,虚肿,耳痛耳鸣。

《玉龙歌》:肾弱腰疼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如肾俞二穴处,艾火多加体自康。

又: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沉疴。

《席弘赋》:更有三间肾俞妙,善治肩背浮风劳。

殷都翟俊凤中西医结合诊所:你身边的健康顾问。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个保健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