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yMarvinOzzfromPexels
目前认为口腔颌面部上起额部发际,范围扩大。
下颌骨、犁骨、舌骨为单一的骨。
根尖周的感染可以通过松质骨向周边扩散。牙槽骨是一个比较密闭的状态,里面压力比较大,根尖周炎疼痛剧烈,持续性跳痛。
颏舌骨肌和下颌舌骨肌将口底封闭。
蓝色部分为翼静脉丛,退化的血管,易导致感染扩散,逆流入海绵窦。
感染(Infection),外源性---致病微生物,内源性---菌群失调。
常见致病菌包括化脓性和特异性。
感染侵袭组织包括:
牙体牙髓根尖周
牙周(冠周)
颌面部间隙
皮肤及软组织
颌骨
副鼻窦
涎腺。
口腔颌面部易于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
消化道、呼吸道起端,腔窦与外相通
牙源性感染(口腔面部独有)
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富含松软结缔组织
血循环,淋巴系统丰富
颜面皮肤暴露,毛囊,汗腺,皮脂腺丰富。
面部的静脉的特点:
静脉管腔内瓣膜稀少或者缺如
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直接与头颅内的海绵窦相通。
危险三角区: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
发生感染并受外力压迫(挤压)时,可向头颅内逆流,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口腔颌面感染的途径包括:
牙源性
腺源性(婴幼儿)
损伤性
血源性
医源性。
化脓性感染:以混合感染多见(需氧菌与厌氧菌),如金*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等。
特异性感染:结核、梅*、放线菌等。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急性期: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小结: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解剖特点)
感染途径(牙源性和婴幼儿腺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局部和全身;急性和慢性)
诊断(查体,穿刺,血象和影像等)
治疗(手术治疗:切开排脓、清除病灶;全身治疗:充分休息,对症、支持)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是未全萌出或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多见于18-25岁的青年。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病因:
种族演化和饮食习惯,咀嚼功能退化--颌骨长度与牙列长度失调
萌出时间--最后萌出
解剖结构--盲袋形成
全身因素--抵抗力下降(如感冒、疲劳和月经期等)。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临床表现:
局部胀痛不适,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
检查可发现智齿萌出不全,冠周有一盲袋,牙龈红肿,触痛
急性期全身症状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诊断要点:
年轻人多见,有反复发作史
探及未完全萌出或阻生牙冠
X线片可发现智齿的存在
冠周牙龈红肿、盲袋内可有脓性分泌物,不同程度张口受限
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颈部可探及龋洞
第一磨牙颊侧瘘管、面颊瘘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治疗要点: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急性期治疗:
?冠周冲洗:以(1~3%H2O2、0.9%NS、0.1%洗必泰等)局部冲洗;上药(碘甘油、碘酚、0.5%碘伏等)。
?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
?全身治疗:支持、抗菌药物。
慢性期治疗------消除病灶:
?冠周龈瓣切除术----为正常萌出期智齿,有足够位置萌出且上颌对应牙正常者
?阻生牙拔除术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小结:
概念:未全萌出或阻生的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病因:颌骨长度与牙列长度失调;最后萌出;盲袋形成;抵抗力下降。
临床表现:早期---局部胀痛不适;急性期---局部红肿,溢脓,开口受限;慢性期---皮下脓肿,面颊瘘。
诊断:反复发作史,口内检查,X-ray检查。
治疗:早期---局部冲洗,及时消除病因。急性期---冠周冲洗;切开引流;全身治疗。慢性期---消除病灶。
扩散途径:患牙周围软硬组织。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概念: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指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的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间隙—潜在性(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血管等)。
蜂窝织炎—间隙感染弥散期(感染可沿间隙扩散,位置不同,命名不同,继发性感染)。
脓肿—化脓局限期。
筋膜间隙(fascialspaces):包裹分隔各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的潜在间隙,正常情况下为疏松结组织或脂肪所充填,常互相通连而无既存空隙。感染时成为脓液积聚和蔓延的通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眶下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感染的治疗:
?早期:局部外敷,全身抗感染。
?晚期:切开引流,于上颌尖牙、前磨牙唇侧前庭粘膜转折处。
?炎症控制后,处理病灶牙。
翼下颌间隙感染的感染来源:下颌磨牙的感染;深部阻滞麻醉、创伤;相邻间隙的感染。
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
疼痛和张口受限
水肿:不易发现
压痛:翼下颌皱襞、下颌角内侧。
扩散:翼下颌间隙位于口腔颌面部间隙中心位置,与多个间隙以及颅内海绵窦相通连。
翼下颌间隙感染的治疗:
咬肌间隙感染的感染来源: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磨牙的感染;相邻间隙的感染;化脓性腮腺炎。
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
严重的张口受限和疼痛
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肿胀
局限性压痛点:下颌角
凹陷性水肿
穿刺及脓
下颌升支外侧板边缘性骨髓炎
咬肌间隙感染的播散、蔓延:颊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
咬肌间隙感染的治疗:
下颌下间隙的感染来源:
下颌牙的感染;相邻间隙的感染;颌下腺、颌下腺淋巴结的炎症。
下颌下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
下颌下区的肿胀、压痛
注意与下颌下腺和下颌下淋巴结炎相鉴别。
下颌下间隙感染的播散、蔓延:易致口底多间隙感染。
下颌下间隙感染的治疗:切开引流。
口底蜂窝织炎(CellulitisoftheFlooroftheMouth)双侧下颌下、舌下以及颏下间隙同时受累。化脓性~金葡菌。腐败坏死性~厌氧菌、腐败坏死性细菌。
口底蜂窝织炎常由口底的单个间隙感染扩散而来。可向下波及颈部及胸部。
口底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
口底弥漫性肿胀
舌体抬高
不能闭口
呼吸困难
全身症状严重。
口底多间隙感染的治疗:
全身抗感染、支持
早期切开引流、广泛性切开
高压氧治疗
厌氧菌感染可用3%H2O2或1:高锰酸钾反复冲洗。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秋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