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冯家山水库
文|杨广虎
没有想到,再次走进冯家山水库,是三十多年后的事情了。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初中,学校组织义务植树,西北的初春,寒风凛冽,我们一个班四五十人齐刷刷挤在敞篷的大解放车厢,从桥镇初中经马塚、井边头、小塬,到冯家山;女生站在在中央,男上在四周,青春满怀,有说有笑,一路颠簸,耳朵冻得生疼,脸上红通通的,任何东西也难抵挡我们的喜悦和激情,算是一次“春游”吧!我们植树的地方是*梅山,冯家山水库一晃而过。记得,我们站在车上,俯视水库,立刻被“他”磅礴的气势、浩大的水面所倾倒!我们长期生活在天旱少雨的贾村塬,没有想到,离我们这么近,还有一处这样大的“水库”!虽然我们有时候去水库支干渠的“四级站”蹭电视,知道可以用冯家山水库的水灌溉,但由于塬高水底,抽水成本较大,很少见到“水上原”,我的记忆深处,好像只有一次,天实在太旱,地里的麦苗跟着火一样,我们从沟里担水浇地,水一碰土便冒烟,杯水车薪,不足为解决水荒,为了确保农业收入,给农民不要费用,才浇灌过我们嘴头村的旱地一次。*梅(宝鸡当地人发音mi)山,山不高,蜿蜒起伏,层林叠嶂,位于宝鸡县(年撤县设区,改为陈仓区)、凤翔县、千阳县、陇县四县的中部,千(汧河)西北岸,俗称*米山,又称马迹山、马脊山。山下有马迹泉,相传为周穆王西巡马死所葬之处,秦穆公曾至*梅山避过暑、练过兵。阅兵台、一杆旗、圣旨沟、跑马岭等。北有天佛寺,花因寺,东有东灵山,西有西灵山,南有西观山双龙寺。农历六月十九,我们村的老人年年步行要去*梅山庙会“上香”,祈求平安吉祥。我植树之时,草木尚未发芽,还是比较荒芜,山光秃秃的,我们在“灵官殿”休息、喝水,放置铁锨、?头等。现在的*梅山景色独特,远望满山翠柏、槐树成林、青山绿水、万古流传,已经成为“背包客”驴友的最佳线路之一。贾村原,也称为蟠龙原等,从东到西,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华夏大地、*土高坡,龙头在蟠龙山,龙尾在冯家山,有个村子叫“龙尾村”,我经常惊叹于古人的堪舆之术和聪明才智,没有卫星和无人机,身在家门,也知宇宙,照样能“仰观天相,俯察看地理”。贾村原如果不从仰视、俯视、平视各个角度度综合观察,很难知道它的“龙行”。小时候,没有雾霾和污染,夏天收割麦子,碧空如洗、一览无余,站在我们嘴头村东面的村头,向北是簸箕庄,再远就是千阳岭;向东远远地就能看见宝中铁路大桥和上面奔跑的列车以及冯家山水库“泄洪”的万千气象,宛如巨龙腾空,异常壮观;向南,“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唐代诗人韦庄)便是千(汧)河,“汧渭交汇”,历历在目,后面是生我养我的村庄。只是后来,宝鸡发电二厂、东岭冶炼厂等一大批企业入驻千河镇附近的“长青工业园”,最显著的地标便是整天浓烟滚滚的“高大烟囱”,附近的电视信号也受到了严重的电磁影响,听说一些孩子还铅中*,千河流域的造纸厂、水泥厂等得到了一定的治理,但愿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还需保护,人民健康更是第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到中年,对故乡的怀念愈来愈烈;也明白了一些事理,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什么要位,故乡是和自己血脉灵*相通,这种情怀是无法割舍的。世界再大,一个人常住的生活区域,比村里大不了多少。今年,原准备利用周末回家,一天时间开车跑完县功西阳洞——桥镇白荆山——冯家山水库——灵山一线,后来经过实践,看来错了,“眼大肚子小”,只走了从宝鸡南站——“县功一家人”——桥镇。这次,刚好表弟、书画家郑伟斌在郑家山结婚,我第一次在塬上,看见了白雪皑皑的群峰傲拥的吴山主峰。吃完饭,和“秀秀书院”一行开车回西安,终于实现了自己梦想。县功镇上的碧峰寺“西阳洞”是道观,还停留在我高中的记忆里。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和农历七月初一是西阳洞的庙会,有几十洞窟,供奉着一些诸如玉皇大帝、八仙过海等历史典故、传说故事中的神话人物。这些神像多为清以后,最近几十年所塑,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信仰和支柱。附近的县功、上王、双白杨、赤沙、香泉、桥镇等村镇十里八乡乃至外省市的香客都会前来朝拜。远观此山脉像是一条卧着的巨龙,山顶的的两棵柏树传说是龙的两个角,整体山势由西北向东南为一整条,到此戛然而止。山的两边为两条河流,南边司川河靠近山脚,北边是北川河。两条河流相交于蛟龙寺而汇入金陵河,最终在宝鸡市内汇入渭河。我上高中的时候,每逢庙会,利用中午休息或下午放学后去看秦腔,顺便也爬山观庙,“西阳洞”和山西的悬空寺有点相似,依势而建,精巧险要,尤其在夕阳下,金碧辉煌,浑然天成,便有“西阳洞”之称。县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东接桥镇镇(现已合并到贾村镇),西接硖石乡,南邻金河乡,北与新街镇相邻。位于宝鸡市区正北十九公里处,省道(宝平公路)穿境而过,北与千阳县相连。历史上为金陵河流域经济、*治、文化中心。兴起于唐,是唐宋吴山县故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年)迁北魏旧县长蛇县县治于此,十八年(公元年)改称吴山县;唐上元二年(公元年)改称华山县,旋复旧名·元至元七年(公元年)吴山县并入汧源县后改名县(亦用“献”)头镇。我在此镇上、黑虎山下上高中三年,体会尤深。其实,知道县功镇,是从知道“吴山”,特别是“吴山土匪”开始的,我小的时候,老一辈人经常给我讲吴山土匪半夜上塬怎样抢夺东西祸害生灵,把人倒挂树上用油点着,威逼交出银元;还有“千阳岭”,宝鸡"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地貌,沿汧陇道一线,关隘遗址特别多,也称箭筈岭,以古箭筈关而名,古丝绸之路上的“天然屏障”,道路曲折,车祸频发,司机称为:“*门关”。特别是冬季下雪,只有陕西“曾山”二杆子不要命的司机才敢开车。后来隧道打通,好了许多。初冬的有些寒冷,但天气尚可,阳光普照,我们开车,先去“白荆山”。没有想到,庙门关闭,近年来,我至少去过两次以上,都是“关门”。“烧香庙门关”,可能因缘未到吧?!记得小时候,古历三月二十庙会,“送子娘娘”庙里烟火甚旺,“白荆山”比过去面积扩大不少,水泥路直到山门。门前杂草丛生,恢复、新修了一些庙宇,诸如炎帝祠、炎母殿等等,但多是新旧建筑杂交,木雕门上镶着玻璃,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里铺着瓷砖小道,有些让人不太舒服。宝鸡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但需要精打细磨,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和游客的喜欢。门关着,我们只好看了一下麦地里树立的石碑,想了解一下。《重修白荆山炎母殿碑记》中写道:“白荆山坐落于贾村塬北端前有千水滔滔后有青山绵延古时白荆密集春来繁花一片如雪似霞是故相传炎帝母有蟜氏(又名女登任姒)曾游于此因采白荆花不慎坠涧而亡遂葬于此宝鸡县志有炎帝母殁葬白荆山之记载更有证此地虽名桥镇却亘古无水无河既无河水焉能有桥想必是有蟜氏殁葬于此地蟜冢之误也白荆山原有安登圣母庙殿宇巍然四时香火不断后因兵燹动乱叠起庙廊毁圮今逢改革开放百废俱兴当地人民诚念圣母哺帝育民之大德复修庙宇恢复祭祀于公元二零零四年成立白荆山文物管理所于农历三月二十日庙会期间市区镇*府有关部门文管所负责人与当地群众万余人祭奠圣母盛况空前此后文管所多次组织绿化山场今白荆山绿树成荫芳草欣荣为弘扬圣母恩德以文管所负责人白荆山会长魏培为首诸从协力集资投工重建安登圣母大殿三间六柱七檩雕梁画栋泥塑金身焕然一新白锦山景象远胜于昔者既显阁会人丁事业之兴旺又于宝鸡经济社会之繁荣国运之宏昌故此为文以记”。请允许我的“借用”,我最不喜欢大段引用资料,但作为“田野考察”,自己进不去,只能通过资料了解一下蛛丝马迹。关于历史、传说、故事,各种资料,包括近年来火起来的“口述史”,需要我们以丰富的学养、考证、才学等等去判断,火眼金睛,“鉴宝”一样,逐渐揭开历史的“谜底”,让人感到心服口服。至于新碑文所述,桥镇来源,“有桥无桥”,需要再进行“抽丝剥茧”,不可妄下结论。有人告诉我,桥镇古称“聚庆桥”,在街北有一条深沟,上面有一木桥而得名,年填平。现在找不到一点痕迹。但我觉得,桥镇是远古时代,部落所在地,这一点。毋容置疑。年9月26日,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员李伸前等人9在陈仓区桥镇遗址中发现了“华夏第一瓦”。桥镇遗址位于桥镇村东北约10米处的台塬上,地势西高东低,呈梯阶状,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面积约100平方米。文物普查队员在此发现文化层1处、灰坑1座、陶窑1座、房址2座,并采集到板瓦一片、筒瓦三片、槽型瓦两片。由于时代久远,这些瓦片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新发现的文化层位于遗址偏南部的断崖上,其长约10米,厚0.7米,深1.3米,土质较硬,呈紫红色,普查队员在这里发现并采集到的一片泥质红陶篮纹筒瓦残片,其长26厘米,直径12厘米,壁厚1.2厘米;在两处半地穴式的房址中,发现并采集到其余板瓦、筒瓦、槽型瓦残片。由于这些陶瓦是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篮纹斝、罐等文物一同出土的,省、市文物专家判定,这些瓦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以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建筑陶瓦。据介绍说,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瓦发现于0年前的西周早期的周原地区,这次桥镇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筒瓦、板瓦、槽型瓦,把我国用瓦历史提前了一千年,堪称“华夏第一瓦”,为研究*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听说,现在已经珍藏在“故宫博物馆。”贾村塬,因年出土“何尊”而出名,该尊底部有字铭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国”的名称。铭文也记叙了周文王、武王和成王传承的序列,以及筑造“成周”(今洛阳)的历史。故被视为镇国之宝。年,这个塬区的上官村出土了夨王簋等4件重要青铜器,年又发现了青铜器“夨王簋盖”;年在几步之遥的浮托村还出土了青铜器“夨膡盨”。这些夨器有的时代较晚,和其它器物所反映出这个塬区的主体时代特征不太相符,但其在贾村塬的不断被发现,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工作者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