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患者女,54岁,主因全身反复红色结节、斑块伴瘙痒8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臂红色丘疹,瘙痒明显,逐渐扩大形成暗红色结节、斑块,累及左颧、右腰、四肢等部位,部分皮损可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退,但反复发作。否认发热、关节痛。曾于外院行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提示皮肤淋巴组织增生,考虑“淋巴瘤样丘疹病”,间断予以中药治疗,病情反复。起病前否认特殊用药史、外伤史及蚊虫叮咬史。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10余年,自诉对阿维A过敏。患者长期生活在东北省,从事教师职业,否认吸烟、饮酒、进食生鱼、宠物接触、外出旅行史。月经史、婚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体检:
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颧部可见一红色结节,直径约2cm,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触之质地较硬,无压痛。双上肢、右腰部散在类圆形红斑、斑块,周围分布数个红色斑丘疹,左大腿伸侧见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图1A、1B)。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27×/L(参考值0~0.50×/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6(参考值0.~0.);尿粪常规、粪寄生虫及幼虫鉴定、肝肾功能、胸部X线摄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腰部皮损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血管周围和皮下脂肪小叶内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符合Wells综合征(图2)。
诊断:
Wells综合征。
治疗:
因患者拒绝采用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予口服环孢素50mg每日3次及依巴斯汀20mg每日1次,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2个月后复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绝对值均正常,但皮损仍有增多,瘙痒明显。调整治疗方案为口服环孢素50mg每日2次,联合雷公藤多苷片20mg每日3次,外用皮肤康洗液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皮损改善明显,瘙痒减轻。随访6个月,皮损基本消退(图1C),遗留色素沉着。目前患者病情稳定,随访过程中无新发皮疹,自行监测血压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讨论
Wells综合征也称为嗜酸性蜂窝织炎,属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多数认为是一种超敏反应。
本病皮损好发于四肢,也可见于躯干等部位,临床表现多样,以水肿性斑块、结节为主。Caputo等将Wells综合征分为斑块型、环状肉芽肿型、荨麻疹型、丘疹水疱型、大疱型、丘疹结节型、固定型药疹样共7个临床亚型。国内徐秀莲等报道该病有多种临床表现,如蜂窝织炎样、荨麻疹样、环状红色斑块、丘疹结节等,本例以躯干四肢多发的结节、斑块为主要表现,考虑属于上述的丘疹结节型。
Wells综合征应与嗜酸性脂膜炎鉴别,其鉴别点主要是前者临床上类似丹*或急性蜂窝织炎,病理上以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混合浸润为主,累及真皮深层、皮下脂肪、脂肪小叶间隙、筋膜等深在部位,“火焰征”是特征性表现,表皮、真皮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而后者目前普遍认为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属于一种反应性过程,与许多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是一种病理性诊断,描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脂肪小叶间隙的组织学模式。
本病的一线治疗为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氨苯砜、秋水仙碱等也被用于Wells综合征的治疗,还有个案报道美泊利单抗、奥马珠单抗治疗有效。有报道应用环孢素治疗Wells综合征,剂量为~mg/d,部分病例环孢素与氨苯砜、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本文患者拒绝应用系统性糖皮质激素,采用环孢素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有效。既往有研究显示Well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D4、CD7阳性T淋巴细胞比例增多,白细胞介素5mRNA水平升高,本文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考虑与环孢素、雷公藤多苷抑制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及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相关。本病预后良好,但存在复发可能,应注意随访。
文章来源:高祎濛,晋红中,方凯.环孢素联合雷公藤多苷成功治疗Wells综合征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年53卷12期,-页,ISTICPKUCSCDCABP,.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E学苑,您的互联网学术交流平台!
免E学苑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