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病是危害牛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病原常寄生于牛的肝脏、胆管中,本病以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发全身性的中*和营养障碍为特征,它可使犊牛生长能力下降,屠宰率降低,许多肝脏成为废品,并可使犊牛大批死亡,因而给养牛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肝片形吸虫虫体扁平,外观呈叶片状,自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约有20多种,但在流行地区通常以1~2种为主。椎实螺多分布在田园、泥沟、房屋、畜舍间的沟渠或山丘间低湿地带盼浅水泥石上。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南方气候潮湿、水域较多的地区发病严重。主要发生在低洼和沼泽地带的放牧地区。本病在每年夏、秋两季感染机会较多。本病的症状因感染虫体种类、数量和牛体的抵抗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差异很大。轻度感染时往往不表现症状。感染数量多时(条以上成虫),则表现症状。但对犊牛即使轻度感染也可能表现症状。发病多呈慢性经过。犊牛症状明显,成年牛一般不明显,若感染严重,营养状况差时,也能引起死亡。病牛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少,反刍异常,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易脱落,继而出现周期性瘤胃臌胀或前胃弛缓、腹泻,行动迟缓无力,粘膜苍白,后期则出现下颌、胸下水肿,按压有波动感或捏面团样感觉,但无痛热,高度贫血。如不治疗,最后可能陷于极度衰弱而死亡。为了有效地预防肝片形吸虫病,应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1.定期驱虫在疫区,北方地区对牛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南方地区终年放牧,每年可进行3次驱虫。驱虫可用四氯化碳,内服20---40毫升。硝氯酚,内服,对成虫每千克体重3~7毫克;对幼虫,每千克体重10毫克。硝氯酚钠针剂,肌注,每千克体重1~2毫克。硫双二氯酚,内服,每千克体重40~80毫克。病牛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后再作为粪肥使用。2.消灭中间宿主可通过改造低洼地灭螺;也可以用化学药物灭螺,如血防67和硫酸铜等。3.加强对牛的饮水和饲草卫生管理放牧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高燥地区。饮水要用干净的泉水、井水或河水。
二、犊牛新蛔虫病犊牛新蛔虫病的病原体为牛新蛔虫,寄生于初生犊牛的小肠内,引起肠炎、腹泻、腹部膨大和腹痛等症状。本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各省的犊牛。初生牛大量感染时可引起死亡,对发展养牛业危害甚大。犊牛新蛔虫虫体粗大、淡*色。雌虫在小肠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牛吞食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经过一系列过程,进入怀孕母牛子宫内,并被胎牛吞入肠中或经过肺、肝,移行人肠中发育。小牛出生后,幼虫在小肠蜕化长大,经25~31天变为成虫。成虫在小肠中可生活2~5个月,并不断排出体外。犊牛受害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出生2周后,其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肠炎,腹泻,血便,有特殊的臭味。腹部臌胀,有腹痛症状。病牛虚弱消瘦,精神不振或不安。臀部肌肉弛缓,后肢无力,站立不稳。若肠寄生多量虫体时,可造成肠阻塞或肠穿孔,并引起死亡。若幼虫侵入到肝脏时,除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外,还破坏肝组织。若移行到肺时,则破坏肺组织,造成点状出血并引起肺炎。临床上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口腔内有特殊酸臭味。有的眼结膜发炎。本病的诊断可依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有时混有血液,有特殊恶臭,病牛软弱无力、被毛粗乱等。本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以内的犊牛。确诊须在粪便中检出虫卵或虫体。1.定期驱虫犊牛1月龄和5月龄各进行1次驱虫·常用的驱虫药物有哈乐松、四咪唑或六氯乙烷等。剂量分别为:六氯乙烷内服,每千克体重o.2~o.4克,每天1次,连服3天;哈乐松内服,每千克体重35~50毫克;磷酸哌嗪内服,每千克体重0.2克I四眯唑内服,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2.预防要注意牛合和牛场的清洁,垫草和粪便要勤清扫,并发酵处理。有条件时,将母牛和小牛隔离饲养,以减少感染。
三、牛圆线虫病牛圆线虫病是指寄生于牛消化道的圆线虫与寄生于支气管和气管内的胎生网尾线虫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牛的消化道圆线虫病的病原有属于毛圆科、毛线科、钩口科和圆形科的许多种线虫。其中以血矛线虫、食道口线虫、仰口线虫、夏伯特线虫为主。牛的肺线虫病原体主要有胎生网尾线虫。患圆线虫病牛的症状与寄生虫体的数量有关。当消化道内寄生的虫体达到一定数量后出现的明显症状是贫血、消瘦、持续性腹泻,粪带血或呈绿色或带黑色,有的呈顽固性下痢。犊牛发育受阻。有的病牛出现神经症状如后躯萎缩和进行性麻痹等。牛的肺线虫病的病原体为胎生网尾线虫。该虫寄生于牛的支气管和气管内。当寄生量大时主要症状为咳嗽,初干咳,后变湿咳。有的发生气喘、流粘液性鼻涕。体温可升高到40℃。精神不振、消瘦、贫血。重病牛,呼吸困难,咳嗽吃力,最后卧地、口吐白沫,可因窒息而死亡。本病的预防主要是不要到潮湿的沼泽地区放牧并在放牧季节前后各进行1次驱虫。常用的驱虫药有四咪唑、左咪唑、苯硫咪唑、乙胺嗪、噻苯唑等。四咪唑即噻咪唑、驱虫净,对多种线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有效。口服每千克体重15毫克,配成2%水溶液,一次灌服。为6~8毫克/千克体重,10毫升以下一次注完,超过此量分2~3次注入。左咪唑即左旋眯唑,驱虫作用同噻咪唑,但更安全有效。口服每千克体重8毫克,溶于水内灌服。也可配成5%注射液进行皮下或肌内注射。苯硫咪唑,为新型驱虫药,对多种线虫、吸虫和绦虫都有较好的疗效。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毫克,可直接投服或配成悬浮液灌服。乙胺嗪,对牛的网尾线虫的成虫有效果,对幼虫驱杀作用也较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0毫克,配成30%溶液,肌内注射。必要时可隔数日重复注射2~3次。噻苯唑,被认为是牛的最好驱虫药。每千克体重50~毫克,拌入饲料喂服或配成20%悬浮液灌服。
四、牛梨形虫病牛梨形虫病也叫巴贝斯虫病,旧称焦虫病。病原体为多种巴贝斯虫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病牛以贫血、*疽、血红蛋白尿为特征。由于梨形虫病必须通过蜱作为传播媒介而散布病原,所以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我国各常有本病发生,使养牛业蒙受巨大损失。牛的病原主要有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形巴贝斯虫等。牛梨形虫病在流行区.以1~2岁牛发生最多,多发于6~8月份,以7月份为发病高潮。感染牛病初体温升高,保持在39.5℃~41.8℃之间长期不退。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痛感。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呼吸和心跳加快,结膜潮红,流泪。此时血液中很少发现虫体。以后当虫体大量侵入红细胞时病情加剧。体温升高到40℃~42℃,鼻镜干燥,精神委靡,可视粘膜苍白或呈*红色,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弓腰缩腹。初便秘,后腹泻,或两者交替,粪中带粘液或血丝。心跳亢进,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尿液淡*色或深*色,尿频但无血尿。后期眼睑、尾根等薄嫩皮肤处出现扁豆大小、深红色的出血斑。病牛显著消瘦,常在病后1~2周死亡。死后见尸体消瘦,血凝不良,脾肿大2~3倍,肝肿大。治疗本病的原则是对病牛要早确诊、早治疗,同时要加强对病畜的护理,有可能时可进行输血(每次---0毫升)。一般可用维生索B12,肌内或静脉注射,大牛1次80—毫克,对改善贫血有良好作用。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贝尼尔、*色素和阿卡普林等。贝尼尔又叫血虫净,常配成5%~7%溶液,深部肌内注射,每次每千克体重5~8毫克,除作肌内和皮下注射外,还可用1%的水溶液作静脉注射,每天或隔天注射1次,连用2~3次。*色素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3~4毫克,极量2克,3天后再重复1次。阿卡普林,为治疗梨形虫病的特效药,可按每千克体重一次量0.5~1毫克,或每千克体重用5%阿卡普林液1.5~3毫升作肌内注射,禁止静脉注射。每隔数小时1次。为防止本病发生,应制定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是消灭圈舍内的成蜱,驱除牛体上的幼蜱和稚蜱,防止外来牛只将蜱带入本地,并防,止从发病地区牛将蜱带到非疫区。
五、牛皮蝇蛆病牛皮蝇蛆病是由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和内蒙古牧区流行甚为严重,其他省份的牛也有发生。由于皮蝇幼虫的寄生,可使思牛消瘦,育肥牛长肉速度下降,皮革质量降低,因而给养牛业造成巨大损失。牛皮蝇成虫较大,体表密生有色长绒毛,形状似蜂。其口器退化,不能采食,也不能叮咬牛体。成蝇体长约15毫米,毛为淡*色。其卵可粘附于牛毛上。纹皮蝇体长约13毫米,胸背部显示出有4条黑色发亮的纵纹,卵与牛皮蝇卵相似,可以粘附于牛毛上。牛皮蝇和纹皮蝇整个发育过程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牛皮蝇的卵产于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和体侧的被毛上;纹皮蝇卵产于后腿球节附近和前腿部。牛皮蝇的第一期幼虫沿毛孔钻入皮内,不经食管直接向背部移动。纹皮蝇的第二期幼虫经食管顺膈肌向背部移行。均在背部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后由皮孔钻出,落在地上或厩舍内变为蛹。当幼虫钻入皮肤时,引起牛皮肤痛痒,精神不安,患部生痂。幼虫在深层组织内移行时,造成组织损伤。幼虫寄生在食管时,可引起粘膜发炎。当幼虫移行到背部皮下时,可引起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在寄生部位发生肿瘤状隆起和皮下蜂窝织炎。皮肤先稍隆起,后穿孔。局部感染后形成瘘管。由于皮蝇幼虫*素的作用,还可引起贫血和肌肉稀血症。严重感染时,病牛消瘦,肉质降低。犊牛生长缓慢,贫血。若幼虫钻入延脑或大脑脚,可引起神经症状,使患牛常作后退运动、突然倒地、麻痹或晕厥等,重者可造成死亡。当雌蝇在牛群飞翔产卵时,也可引起牛群不安,踢腹,恐惧,吃草不得安宁,日久病牛常变得消瘦。在病牛的背部皮肤上可以摸到长圆形的硬结,再经1个多月后出现肿瘤样的隆起,在隆起的皮肤上有小孔,小孔周围堆集着干涸的脓痂,小孔通过结缔组织囊,内含皮蝇幼虫,再结合发病季节和当地情况、牛群来源等即可确诊。消灭牛体内幼虫对防治牛皮蝇蛆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杀虫药有倍硫磷,臀部肌内注射,成年牛1.5毫升,青年牛1N1.5毫升,犊牛0.5~1毫升,蝇*磷,每千克体重10毫克,臀部肌内注射;皮蝇磷,内服,每千克体重毫克,或每天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连用6~7天乐果,用普通酒精将乐果配成50%的浓度,成年牛4~5毫升,育成牛2~3毫升,犊牛1~2毫升,肌内注射,用药时间应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也可用2%敌百虫水溶液毫升,在牛背部涂擦2~3分钟,涂擦时间一般从3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每隔30天处理1次,共处理2~3次,即可达到全面防治的目的。另外,在流行地区,每逢皮蝇活动季节,可用2%敌百虫乳剂对牛体进行喷洒,每隔10天喷洒1次,可有效杀死产卵的雌蝇及幼虫。
六、螨病又称疥癣,俗称癞痫,是由疥螨和痒螨等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常因引起病牛皮肤瘙痒,影响育肥牛的生长和皮革质量。1.疥螨又称穿孔疥虫,寄生于表皮深层,吸食组织及淋巴液。外形呈龟形,浅*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大小为0.15—0.45毫米。成虫8条腿,幼虫6条腿。2.痒螨又称吸吮痒虫,寄生手皮肤表面,以其口器刺吸淋巴液。外形长圆形,虫体较大,为0.5~0.9毫米,肉眼可见。痒螨通常聚集在病变部和健康皮肤的交界处。牛痒螨病多从颈部、角基部和尾根部开始,继而延及垂肉和肩侧。严重时可波及全身。由于患部奇痒,病牛常在,墙壁、木桩、石块等物体上摩擦,或用后肢搔抓患部,患部皮肤先出现针头大至粟粒大的结节,后形成水疱和脓疱,继而最后形成痂皮。有些患部皮肤增厚、变硬并形成裂缝,病牛长螨处先是牛毛成柬,以后毛束逐渐大批脱落。常用的灭螨药有:用0.5%—1%敌百虫涂擦,用16%蝇*磷粉剂配成0.05%浓度水溶液喷洒,20%蝇*磷乳油配成0.05%溶液喷洒,松节油擦剂以及废机油等涂擦患部皮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