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蜂窝织炎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转河南省洪涝灾害成人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
TUhjnbcbe - 2024/5/19 8:32: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大河报记者林辉

近期,河南发生洪涝灾害,为预防和治疗洪涝灾后引发的各项疾病,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疫方面的重要作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医院组织专家团队制订了《河南省洪涝灾害成人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年版)》,现推荐参考。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脂膜,气血凝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肠鸣音亢进或左下腹压痛。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痢

主症:腹痛阵阵,痢下赤白脓血,口干喜饮或伴发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呕恶。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白芍30g、当归15g、黄连15g、槟榔6g、木香9g、炙甘草6g、大黄9g(后下)、黄芩15g、肉桂6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香连片(丸)、复方黄连素片。

2.寒湿痢

主症:腹痛拘急或胀满,喜温喜暖,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冻,头沉身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12g、陈皮12g、姜半夏10g、厚朴10g、藿香12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

(二)特色疗法

1.针灸:神阙(灸)、足三里、关元、脾俞、胃俞。

2.耳穴:大肠、小肠、胃、脾、神门。

3.拔罐: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足三里、上巨虚。

(三)名老中医经验方

红白痢疾方:白头翁30g、马齿苋30g、生山楂30g、生薏苡仁3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湿热型痢疾。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少吃熟肉、凉拌菜;食物加工要煮透,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

2.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进食前要洗手。

3.不随地大小便,与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

4.鲜马齿苋煎服、凉拌;大蒜适量,生吃。

泄泻常由外感湿热,内伤饮食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诱发以大便稀薄、次数增多为主症的疾病。

一、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寒湿泄泻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5g、白术20g、陈皮15g、姜半夏10g、大腹皮18g、白芷10g、紫苏12g、茯苓20g、厚朴10g、桔梗10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

2.湿热泄泻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5g、金银花10g、马齿苋20g、生薏苡仁30g、厚朴10g、茯苓20g、泽泻15g、车前子30g(包煎)、甘草10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香连片(丸)、葛根芩连片。

3.伤食泄泻

主症: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汤加减。炒神曲15g、焦山楂15g、炒莱菔子30g、法半夏10g、陈皮15g、茯苓20g、连翘15g、枳实12g、槟榔10g、炒鸡内金15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保和丸、健胃消食片、香砂养胃丸。

4.脾虚泄泻

主症: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0g、炒白术20g、茯苓20g、甘草6g、砂仁6g(后下)、陈皮15g、桔梗15g、白扁豆20g、炒山药20g、炒薏苡仁20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参苓白术胶囊(片)、资生丸。

(二)特色疗法

1.拔罐:天枢、大肠俞

2.穴位贴敷:神阙、天枢。

3.针灸:神阙(灸)、关元、天枢、足三里。

(三)名老中医经验方

藿香八味饮:藿香10g、佩兰10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白豆蔻8g(后下)、砂仁8g(后下)、肉豆蔻10g、生薏苡仁15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寒湿型泄泻。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2.不要饮用不洁的河水、井水等;不要食用馊腐变质的食物。

3.不要在过于寒凉湿冷的地方坐卧过久。

4.食疗:鲜马齿苋煎服、凉拌;大蒜适量,生吃;花椒,水煎服。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变质或有毒食物出现的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临床表现

有明确进食不洁或有毒食物史,症状多为胃脘部或脐周疼痛,恶心、呕吐,腹泻,多为黄色水样便或稀烂便,一日数行等。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内蕴

主症:起病急骤,吐泻并作,脘腹疼痛,吐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其气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5g、金银花15g、茯苓15g、黄芩10g、车前子10g(包煎)、黄连6g、炒神曲10g、生山楂15g、炒麦芽15g、甘草6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葛根芩连片、保和丸。

2.寒湿内困

主症:呕吐清水,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口淡不渴,小便清而量少,或兼有恶寒,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散寒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g、紫苏叶10g、大腹皮10g、炒白术10g、厚朴10g、半夏10g、白芷10g、茯苓15g、桔梗8g、甘草8g、干姜5g、生姜5g、草果5g、大枣10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

(二)特色疗法

1.中药热奄包:腹部。

2.穴位按摩:内关、足三里。

3.艾灸:神阙、中脘、足三里。

(三)名老中医经验方

绿豆甘草山楂汤:绿豆50~g、生山楂50g、生甘草10g、白扁豆15g、生姜10g、红糖3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各型食物中毒。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进食前要洗手。

2.不吃馊腐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

3.不到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不自行采摘野生菌类、野菜和野果食用。

4.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应储存在干燥、低温并且不易被鼠类、苍蝇、蟑螂侵害及杀鼠药等污染处。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发病率高,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一、临床表现

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症,兼见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四肢酸困。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暑湿伤表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心烦口渴,或胸闷脘痞,腹胀,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白扁豆花15g、厚朴花10g。暑热明显者,加黄连10g、山栀子10g、黄芩10g;肢体酸痛明显者,加藿香15g、佩兰15g;胸闷脘痞,腹胀,便溏者,加苍术15g、白豆蔻12g、陈皮10g;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g、茯苓15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保济口服液等。

2.风寒袭肺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咽喉干痛,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数或浮紧。

治法:解表透邪。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9g、防风9g、羌活9g、柴胡15g、紫苏叶9g、白芷15g、细辛3g、生石膏(先煎)30g、金银花30g、桔梗9g、北沙参15g、葛根30g、炙甘草6g。咳嗽重者,加百部15g、杏仁10g、炙枇杷叶15g;咽痛重者,加射干9g、牛蒡子9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散寒解毒口服液。

3.风热犯肺

主症:身热,汗出不畅,头痛,咳嗽,痰粘或黄,咽喉干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g、连翘10g、竹叶10g、荆芥穗6g、薄荷6g(后下)、淡豆豉10g、桔梗6g、牛蒡子10g、芦根15g、柴胡18g、黄芩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6g。头痛明显者,加桑叶15g、菊花15g;咳嗽痰多者,加川贝10g、杏仁12g;风热化燥伤阴,口干、鼻干、咽干,舌红少津者,加南北沙参各15g、天花粉15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

(二)特色疗法

1.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神门、下屏尖。

2.穴位按摩:头痛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穴。

3.刮痧: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避风寒,劳逸结合。

2.可用陈醋加热,关上门窗,每隔一周熏一次。

3.食疗:生姜、葱白、大枣煎服或泡服;姜糖水;鲜鱼腥草煎服、凉拌;鲜马齿苋煎服、凉拌。

肺炎属于中医“肺炎喘嗽”范畴,是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肺炎对儿童及老年人的健康威胁极大。

一、临床表现

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起病多急骤,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酸痛,咳吐脓痰、血痰,食欲下降,偶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暑湿伤肺

主症:身热,微恶风,咳嗽痰粘,鼻塞流涕,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或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肃肺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10g(后下)、金银花15g、连翘15g、扁豆花9g、厚朴花15g、黄芩10g、百部10g、炒杏仁10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保济口服液等。

2.风寒袭肺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干咳或痰多易咳,或伴有鼻塞,流清涕,咽痒,周身酸楚,口干,尿清长。舌质正常,苔白薄,脉浮或浮紧或浮滑。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炙麻黄10g、炒杏仁9g、甘草9g、炙紫菀15g、白前10g、炙冬花12g、荆芥15g、防风15g、陈皮12g、桔梗12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三拗片、荆防败毒散、荆防颗粒。

(二)特色疗法

1.穴位贴敷:天突、膻中、大椎、肺俞、膏肓;痰多者可加丰隆。

2.耳穴贴压:心、支气管、肺、脾、神门、交感,

配穴:肝、大肠、肾穴。

3.拔罐疗法:肺俞、大椎、风门、中脘。

(三)名老中医经验方

清肺止咳汤:生麻黄5g、炒葶苈子10g、炒杏仁10g、橘红10g、炙麻黄5g、炒苏子10g、鱼腥草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日一剂。适用于各型肺炎。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加强锻炼,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发生呛水后要及时用清水或者生理盐水漱口。

3.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腻。

湿疮,现代医学称湿疹,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瘙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疹多形,对称分布,渗出倾向,剧烈瘙痒,反复发作。

一、临床表现

1.急性湿疮起病急,皮损广泛,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2.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浸淫

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或粘滞,尿短赤。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除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赤芍12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马齿苋30g、车前草15g、生甘草5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内服龙胆泻肝丸、四妙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2.脾虚湿蕴

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除湿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炒薏米30g、白术10g、滑石20g、防风10g、黄柏10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四妙丸合参苓白术丸(片、胶囊)等。

(二)特色疗法

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六一散等,或外涂炉甘石洗剂。

2.糜烂渗出者,用苦参20g、马齿苋20g、黄柏20g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塌渍(冷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渗出消退后,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0g、寒水石面15g。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2.忌烟酒、辛辣、海鲜等发物。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及皮肤的干燥。

水渍疮,也称汗淅疮,俗称“烂裆”。现代医学称间擦疹、浸渍皮炎,本病是因皮肤皱褶处潮湿、摩擦或汗液浸渍而发生的一种皮炎。

一、临床表现

好发于指趾间、腹股沟、外阴、会阴部和肛周等皱褶部位,基本损害为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水疱、浸渍、糜烂、渗出、瘙痒。

二、治疗

(一)内服清热除湿解毒中成药,如当归苦参丸、龙胆泻肝丸、四妙丸等。

(二)特色疗法

1.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六一散等,外涂炉甘石洗剂,每日2~3次。

2.糜烂渗出者,用苦参20g、马齿苋20g、黄柏20g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塌渍(冷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经常外扑干燥性粉剂。

2.经常更换内衣,避免不良理化因素(如潮湿、搔抓、烫洗等)的刺激。

脚湿气,现代医学称足癣、脚癣,是由真菌侵入足部表皮所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通常发生于两侧足底及趾间。

一、临床表现

1.水疱鳞屑型:足部尤其是足底起水疱,聚集成群或融合成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水疱吸收后,常出现干燥脱屑,自觉刺痒胀痛。

2.浸渍糜烂型:趾间浸渍糜烂发白,常自觉发痒而搔抓,破后露出鲜红糜烂面,常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窝织炎。

二、治疗

(一)一般不需内服药,以局部治疗为主。

(二)特色疗法

1.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

制法:共碾成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1包,用布袋包好,加水ml,煮沸20分钟后待温浸泡,或塌渍(冷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此法适合水疱鳞屑型。

2.马齿苋水剂:马齿苋30g,水0ml。

制法:煮沸20分钟,滤过冷却后备用。

用法:塌渍(冷湿敷)、外洗,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此法适合浸渍糜烂型。

3.羊蹄根散:羊蹄根(土大黄)80g、枯矾20g

制法:打粉。

用法:直接扑洒患处,每日2~3次。如形成结痂,以植物油涂擦去痂。此法适合浸渍糜烂型。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干燥。

2.患者的鞋子要经常换,避免不良理化因素的刺激。

3.在公共场所更要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土风疮,也称水疥,现代医学称虫咬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是由蚊虫叮咬后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疾病。

一、临床表现

好发于暴露部位,如下肢、躯干等,主要表现为风团样的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大疱。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严重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恶心、呕吐或者关节不适等全身症状。

二、治疗

(一)内服清热除湿、祛风解毒中成药如防风通圣丸、荆肤止痒颗粒、金蝉止痒胶囊等。

(二)特色疗法

1.水疱多或大者可用蒲公英30g、马齿苋30g、苦参30g、飞扬草30g、地肤子30g、生地30g,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塌渍(冷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2.外涂炉甘石洗剂、丹皮酚软膏、除湿止痒软膏,每日2~3次。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被褥、衣物、住房环境清洁卫生,防止蚊虫叮咬,家中有猫狗等宠物者要经常洗澡清洁。

2.忌食海鲜、牛羊肉、辛辣刺激性食物。

3.避免搔抓染毒。

本病是指在夏日酷暑或高温环境下,人在暑湿气交之中,感受暑毒,伤气耗津,而症见忽然猝倒,身热汗出,脉虚的急性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热射病(中暑高热)、热痉挛(中暑痉挛)、热衰竭(中暑衰竭)。

一、临床表现

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心悸、胸闷、头痛、头晕、皮肤灼热等表现。

早期大量出汗后,继而皮肤干热、无汗、高热,呼吸浅速、剧烈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烦躁不安,严重者出现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搐搦,二便失禁。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暑邪袭表

主症: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太子参20g、石斛15g、麦冬12g、黄连5g、竹叶9g、荷梗9g、知母9g、粳米15g(包煎)、西瓜翠衣30g、滑石30g、甘草6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仁丹,清暑益气丸,生脉饮口服液等。

2.暑入阳明

主症:高热汗多,头痛且晕,心烦口渴,面红而垢,气粗,或背恶寒。舌红,苔黄腻少津,脉洪数或虚数。

治法: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石膏30g、知母15g、粳米30g(包煎)、太子参15g、甘草6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3.暑陷心包

主症:高热烦躁、谵妄或神昏不语,或卒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或口开。舌绛,脉虚数。

治法:祛暑清热,开窍醒神。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g(先煎30分钟)、生地24g、元参10g、金银花30g、丹参15g、竹叶10g、黄连6g、连翘10g、麦冬15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4.暑热动风

主症:高热汗多,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昏不清,或喉中痰鸣。舌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祛暑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水牛角30g、钩藤12g(后下)、桑叶15g、菊花15g、鲜生地15g、生白芍10g、川贝母12g、竹茹15g、茯神15g、防风12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血必净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二)特色疗法

1.针刺

轻症治法:取督脉、手厥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泄热祛暑,处方:大椎、内关、曲池、委中;

重症治法:取督脉经穴为主,针刺用泻法,以开窍、泄热、祛暑。处方:水沟、百会、十宣、曲泽、委中。

2.刮痧疗法

适用于中暑轻症,在患者胸、颈、肩、背、及手足弯等处,用手指拑扭或用羹匙铜钱边缘刮皮肤,使皮下出血,皮肤上出现青紫出血斑。

3.中药直肠滴入

水牛角30g(先煎)、冰片6g(后下)、石菖蒲15g、白芷15g、栀子15g,煎药ml,分3袋,兑入冰盐水,直肠滴入。

4.中药涂擦

水牛角30g(先煎)、冰片6g(后下)、石菖蒲15g、白芷15g、石膏30g、栀子15g,煎药ml~ml,兑入冰盐水,擦浴头额、颈、腋下、腹股沟处。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减少长时间高温环境出行或工作;避免过度劳动。

2.居住地要清凉通风,不宜闷热潮湿。

3.清淡饮食,可常用绿豆或荷叶煎水,放白糖少许代茶。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中医称天行赤眼,是指在暑湿天气,外感疫疠之气,白睛暴发红赤、点片溢血,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属病毒性结膜炎。

一、临床表现

目痛羞明,涩磨灼热,泪多、分泌物稀;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甚至红赤壅肿,继之白睛溢血呈点片状或弥漫状,黑睛生星翳。耳前或颌下可扪及肿核。

二、治疗

(一)辨证论治

1.疠气犯目

主症:患眼涩磨灼热,泪多、分泌物稀,胞睑微红,白睛红赤,点片状溢血;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耳前颌下可扪及肿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兼以解毒。

方药:驱风散热饮子加减。连翘15g、牛蒡子15g、金银花15g、黄芩15g、丹皮15g、薄荷10g、赤芍药15g、蒲公英15g、防风10g、山栀子15g、甘草6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2.热毒炽盛

主症:患眼灼热疼痛,热泪如汤,胞睑红肿,白睛红赤壅肿、弥漫溢血,黑睛星翳;口渴心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生石膏20g、赤芍15g、黄芩15g、桑白皮15g、枳壳12g、连翘15g、荆芥10g、防风10g、栀子10g、白芷10g、羌活10g、甘草6g。颗粒剂或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清热散结胶囊、穿王消炎片、银翘解毒丸、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丸。

(二)特色疗法

1.滴眼药水:复方熊胆滴眼液或鱼腥草滴眼液等,每日6次,症状严重者可每小时2次。

2.洗眼法:大青叶2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菊花20g,煎汤洗患眼,每日2~3次。

3.针灸: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髎、风池、太阳、外关、少商。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生活用品不混用、及时消毒,不用脏手、脏毛巾揉擦眼部,防止传染。

2.禁止包扎患眼。

3.在流行季节,可用菊花、夏枯草、桑叶等煎水代茶饮预防。

本文来源:大河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河南省洪涝灾害成人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