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寄生虫,你一定感到恶心又恐惧,因为它们不仅长得难看,还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伤痛。自然界中也有许多动物同样受到寄生虫的困扰,一旦被寄生,宿主们往往只能被动地等待死亡。不过这些寄生虫也有自己的克星,那就是——另一只寄生虫。
以寄生对抗寄生
许多时候,动物宿主们对寄生虫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被动地等待死亡,但是科学家发现,有一群聪明的蚂蚁找到了对抗寄生虫的方法——“招揽”寄生虫的寄生虫。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大卫·休斯在德国的莱茵河谷发现了一片奇异的树叶化石——这片距今万年的古老叶片上,有一排整整齐齐的蚂蚁咬痕。休斯发现,这片树叶上一共有29枚咬痕,分别属于7只不同的蚂蚁,但奇怪的是,除了这些咬痕,树叶上并不存在其他伤痕,也没有出现破损。为何这些蚂蚁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咬这片树叶,却又没有将之吞食呢?
树叶化石显然已经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休斯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在世界各地的森林中寻找着有相同行为的蚂蚁。几年后,休斯终于找到了答案,一种叫做莱氏屈背蚁的蚂蚁也表现出同样的行为。这些蚂蚁会选择距地面不太高的树叶作为墓地,在死亡前它们会紧紧地咬住树叶的主叶脉,就像一群群“吊死鬼”。休斯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死亡方式并不是蚂蚁的选择,而是寄生在它们体内的真菌——偏侧蛇虫草菌为它们做出的选择。
偏侧蛇虫草菌寄生在蚂蚁身上后,会生出大量菌丝入侵蚂蚁除了大脑外的各个部位,从而直接控制蚂蚁的躯体。此时,蚂蚁的大脑还能发出指令,躯体却不受其支配,只能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听令于真菌。这样,前文那种古怪的行为就出现了,真菌喜欢潮湿阴冷的环境,于是它驱使蚂蚁爬到树荫下、树叶上,并用下颚全力咬住叶片。蚂蚁的一生就定格于此——蚂蚁咬住树叶后,真菌会迅速破坏蚂蚁下颚的肌肉纤维,可怜的蚂蚁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下颚,只能被迫咬死在树叶上一动不动
蚂蚁的尸体成为了真菌的“育婴室”。真菌菌丝在蚂蚁体内的软组织间不断增殖,直到穿体而出,随后菌体破裂并释放孢子。而由于蚂蚁挂在高处,真菌孢子在风力的作用下能扩散更远的距离,感染更多蚂蚁,真菌得以开始新一轮的寄生生活,周而复始。真菌就这样像瘟疫一样快速传遍整个蚂蚁群落——你一定以为结局正是如此,休斯原本也如此认为,但事实却出乎人们的意料。
休斯的团队很快发现了另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虽然在树叶上有很多被寄生的蚂蚁的尸体,但偏侧蛇虫草菌并没有在蚂蚁群落中大量蔓延。整个群落中,体内存在偏侧蛇虫草菌的蚂蚁竟然仅有6.5%左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按理说,真菌的这个繁殖生存模式是非常完美的,繁殖的场所各方面条件也非常适合,为何最终寄生的成功率却如此之低呢?
经过一番研究,休斯终于在偏侧蛇虫草菌的身上找到了答案:这些寄生在蚂蚁身上的真菌,居然自身也被另一种寄生物寄生了,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寄生”。原来为了对付偏侧蛇虫草菌,蚂蚁“请来”了另一类寄生物。新的客人也是一种真菌,它们会在偏侧蛇虫草菌寄生蚂蚁身体的时候寄生到偏侧蛇虫草菌身上,而后在偏侧蛇虫草菌杀死蚂蚁后开始杀灭偏侧蛇虫草菌所繁殖出的孢子。如此一来,偏侧蛇虫草菌能够成功繁殖后代的概率就被大大降低,同时蚂蚁群落也就免遭偏侧蛇虫草菌大面积扩散的危险。
宿主不足?寄生虫来凑
寄生虫世界“黑吃黑”的故事远不止这一桩。
蚜虫是世界上繁殖速度最快的昆虫,它从刚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可以生育,一只蚜虫一年最高能够繁殖30代。据科学家研究得知,如果放任一只蚜虫有充足营养正常繁殖的话,它可以繁殖出10亿只蚜虫。这种可怕的繁殖速度让蚜虫成为了对植物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
因为强大的繁殖能力,所以人类对蚜虫也没有办法,这时候人们不得不依靠寄生虫——蚜虫蜂。蚜虫蜂会将自己的卵产在蚜虫身上,然后蚜虫蜂的卵通过汲取蚜虫体内的营养物质来发育自己,直到蚜虫一命呜呼。
然而这两者的寄生关系没有这么简单,还有第三者想来分一杯羹,那就是蚜虫蜂长背瘿蜂。蚜虫蜂长背瘿蜂会专门寻找寄生在蚜虫体内的蚜虫蜂,然后把自己的卵注射进这只蚜虫体内,然后蚜虫蜂长背瘿蜂的幼虫就会以蚜虫蜂的卵为食。
同类寄生虫之间也存在寄生关系。捻翅目是一种微型昆虫的统称,这个类目的昆虫雌虫终生为幼态,无足无翅,必须靠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生存,就连交配产卵也呆在宿主体内,因此它也养出了一群“有样学样、游手好闲”的后代。
性成熟后,捻翅目雌虫会通过发散性激素吸引雄虫前来进行交配,之后雄虫就会死亡,徒留雌虫抚养幼儿。但是,雌虫本身就营寄生生活,它怎么能抚养数目庞大的后代呢?雌虫只好以身饲子。捻翅目雌虫一窝可以生下数十万个后代,幼虫从出生开始,就寄生在母体内,靠吃妈妈为生。它们在已经是寄生虫的妈妈的血淋巴中爬来爬去,啃老寄生。最后,发育成熟的子代寄生虫会从妈妈头胸部的通道爬出来并且离开妈妈的宿主,寻找独属于自己的终身归宿,而完成了养育后代任务的妈妈则因为心力耗尽、身体破损死去。
看似无敌的寄生虫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它们也会被寄生所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