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蜂窝织炎治疗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文化立市催生宝安校园京剧风
TUhjnbcbe - 2020/6/11 13:03:00

文化立市催生宝安校园“京剧风”


文化立市催生宝安校园“京剧风”


“京剧进校园”为学生在常规学科之外开拓一片多彩的天空


午后的校园,依稀可听到宝城小学舞蹈排练室孩子们“哇呀呀”的叫板声。原来,孩子们正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排练原创现代剧目《火了宝安京剧娃》。“今天是我们深圳宝安区,一群娃娃唱大戏、唱大戏。”孩子们似乎已完全沉浸在戏曲中,武来让去,云手错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


其实,这只是宝安“京剧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如今,你只要随意走进宝安的一间学校,便可感受到浓浓的京剧氛围,让你叹为观止。


梨园风景这边独好


“奶奶,您听我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昨日来到西乡第二小学时,循声望去,在学校的排练室里,一群小学生正在排演京剧《红灯记》,“小李铁梅”高举红灯、“李玉和”视死如归,“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惟妙惟肖。小朋友们两眼放光,腰板挺直,身段、表情、眼神已经颇为老练。这些孩子们虽然声音稚嫩,但却字正腔圆很有味道。瞧他们那股认真劲,真让人忍俊不禁。


该校校长张畅鸣告诉,西乡二小开展京剧活动始于2004年3月,并成立了“绮云之彩”京剧艺术团,把京剧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来抓。开展京剧活动3年多来,学校的德育教育效果明显,京剧为孩子们打开了常规学科之外一片多彩的天空。


其实何止西乡二小,据了解,在宝安区还有宝城小学、弘雅小学、海滨中学等16所中小学都设有京剧班,而更多的中小学则正在把京剧当成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特色来抓。宝安这一片7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真正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京剧风”。


究竟是什么原因掀起了孩子们学习京剧的热潮呢,这主要得益于宝安区教育局推广的“京剧进校园”活动。


这项活动始于2004年3月,当初的目的是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和深圳的“文化立市”精神,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最初的试点学校是8所,后来又逐渐扩大到16所,目前参加学校京剧兴趣班的学生竟达到了579人,而潜在的小戏迷并不在少数。这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也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设想。


据了解,目前宝安校园“京剧娃”队伍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也非常高。仅能唱“铁梅”的孩子就有300名,能演武生、老生、花旦、老旦、刀马旦、彩旦、青衣、花脸、丑角的更多达500多人,几乎涵盖了京剧所有的行当。《红灯记》、《沙家浜》、《贵妃醉酒》、《苏三起解》、《杨门女将》、《天女散花》等50多部传统和现代的著名剧目选段,孩子们都能随时上台演出。


由好奇走进艺术殿堂


天骄小学7岁的刘铨权上学还不到两年,已学了1年多京剧,不仅是宝安100多名花旦中年龄最小的“铁梅”,而且还能字正腔圆地演唱《春草闯堂》、《苏三起解》、《拾玉镯》等10种现代和传统京剧曲目。她告诉:“京剧的词就像诗文,唱起来特别好玩。”


由于在广东,京剧的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再加上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比较大,因此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学京剧都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就像上面刘铨权所说的那样,他们一般都是先觉得好奇,然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以及上舞台表演的“成就感”等诸多原因,而慢慢沉迷于京剧的。


公明实验学校的区海鹏小朋友就坦率地告诉,他学习京剧是希望有一天“能上电视表演”。他说,在刚开始参加学校京剧社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想玩玩,干干新事,因为那时候他对京剧这些曲子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所以经常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让他几次产生想退出的想法。可是又想了想,好不容易才进了这个京剧社啊,可不能这么容易就退出了,可不能给别人看扁了,所以他一鼓作气,挺起胸膛听曲子,听完一遍又一遍,把以前的错误都写出来,一句句唱,唱错了再唱,一直唱到会为止,最终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唱好了。


这个学期,他已经成了学校京剧社的铁杆一员,“上电视表演”对他来说已经不远。


但兴趣归兴趣,要学好京剧是不容易的,尤其对于方言比较重的广东孩子,他们所吃的苦是平常人所体会不到的。


在采访中,正在宝安指导孩子们学习京剧的北京京剧院的孙宝莉老师就给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刚开始教孩子们唱戏时,就一句简单的唱词,孩子们竟唱出了五种方言来,弄得我哭笑不得。为了纠正孩子们的发音,我们这些老师只好从最基本的拼音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起”。她认为,这也是广东孩子学京剧最难的地方,也是老师最累的地方。


但只要孩子们喜欢上京剧,这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的。也许这些学京剧的孩子不一定就成才成“角”,但关键是京剧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扎根了。


从京剧中学会做人道理


通过与孩子、家长及老师的接触,感觉到京剧给孩子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学和不学就是不一样,京剧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以陶冶和启迪。


西乡二小的郑高陆在学京剧以前,是学校里的大“名人”:在家里不是打了东家的花盆就是砸烂西家的玻璃;在学校不是课堂做小动作就是课下惹了同学;经常被邻居到家里来“投诉”,说他是个坏孩子……对此,他父亲很无奈,每次把他痛打一顿之后含着泪水摇头叹息:“怎么养了这个不懂事的孩子!”


然而自从他迷上京剧里的“孙悟空”后,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演出成功,使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人也变“绅士”了,不仅邻居、老师、同学不再看不起他,而且经常夸他聪明、有出息等等。父亲也不再为他烦恼了,大力支持他练京剧,还自己掏腰包为他们学校京剧队做演出服。


郑高陆兴奋地告诉,如今他又成了学校的“名人”了。在学校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还有人悄悄找他签名呢!看看现在,想想过去,郑高陆不由得感慨:是京剧改变了他的生活。


在2006年6月份的一次采访中,刚考上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流塘小学学生高欢的一段话让记忆非常深刻。他说,通过练习京剧,他自己从中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如通过表演《吊金龟》,在老师的讲解中,使他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通过演包公的戏,让他明白了做人要大公无私。“我就是在唱戏、演戏中潜移默化学会了做人的。如今,从不做家务的我,在家里总爱做家务,父母回来了,我会给父母端茶递水,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而在这方面,作为家长的潘国宜先生也有细微的察觉。潘先生说,他女儿目前在公明实验学校读书,是学校京剧社的一员。由于自己一直在外面工作,因此与女儿相处的时间比较少。但自从女儿学习京剧以后,他发现女儿有了很多的变化,在家懂得尊敬老人不说,最主要的是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而且感觉她“生活充满自信,对未来人生有美好向往”。


通过学习京剧,很多人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是变得自信,有的则是变得“懂事”,更有的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也许,这是很多走形式的所谓素质教育难以做到的,因为京剧给人心灵的陶冶是潜移默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立市催生宝安校园京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