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蝇蛆病是某些蝇类的幼虫(蛆)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眼蝇蛆病、胃肠道蝇蛆病、尿道蝇蛆病、耳鼻咽蝇蛆病、皮肤蝇蛆病等。最常见的是眼蝇蛆病,其次是皮肤蝇蛆病,在我国,引起皮肤蝇蛆病的蝇类主要是皮蝇科的牛皮蝇及纹皮蝇,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内蒙古及*等牧区。
3.蝇蛆体表有毛、钩、刺等结构会刺激宿主的体壁,可导致感染部位的红、肿、热、痛,形成皮肤结节或肿块。患者出现局部有刺、痛、痒、异物感、移行感等。少数感染严重者或过敏者有全身反应,可出现高热,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数量正常或稍高,部分病例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现象(本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4.皮肤蝇蛆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皮下肿块或结节内找到幼虫是确诊的依据。治疗多以物理方法去除蝇蛆。应尽量保持虫体的完整性,因幼虫破裂后,残留在体内可能造成严重异物反应,故取虫时可在患处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使幼虫为避免窒息而自行爬出。在皮损表面涂抹蜂蜜,有时也可引诱幼虫爬出,蝇蛆离开身体后皮肤症状即可缓解。以清创、治疗继发感染及纠正过敏症状为主,预后良好。
5.灭蝇是避免感染蝇蛆病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境外企业应加强驻地环境卫生,及时喷洒杀虫剂。如在野外或者牧场工作、旅行,需做好个人防护,着长袖衣裤,在皮肤暴露处喷涂驱避剂。
6.蝇蛆病主要由蝇产生虫卵通过破损皮肤、开放器官或通过饮用含有虫卵的水及食物进入体内,一般在体内经历卵、蛆、蛹3个生长阶段,侵入不同的器官,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及临床表现不同。
7.蝇蛆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国外多见于印度、巴西、西班牙、尼泊尔等,在国内,主要以西藏、青海、*等地为主。牧区多于非牧区,农村多于城市。夏秋季节多发。从新生儿、婴幼儿、青年、中年至老年人均有发病,有开放性伤口、机体抵抗力低下、生活环境差、生冷饮食、疫区旅居史者为易感人群。最常见的侵犯部位为皮肤、鼻腔、口腔、眼睛、胃肠道,少见的部位为泌尿生殖器官、支气管到胸腔、颅脑、新生儿脐部。
二.病因
既往认为可能与蝇类幼虫在人体皮下移行或皮内其他部位寄生刺激人体组织或器官,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异种蛋白的刺激有关。
三.病理
可见局部水肿、渗出、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其确诊靠发现蝇蛆幼虫。
四.感染方式
1.雌蝇产卵于人体皮肤表面或衣物,卵孵化成幼虫后钻入皮肤或伤口之上;
2.带有蝇卵的吸血昆虫吸血时,蝇卵孵化通过吸血伤口进入皮肤;
3.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在腐烂组织中生活(如马蝇、肉蝇),称为外伤性蝇蛆病。
五.临床表现
有瘙痒、钻痛、触痛、环形红斑、移行红斑轨迹、皮下结节、皮下囊肿、皮肤溃疡,偶有淋巴结肿大,还可出现睡眠和情绪紊乱,蝇蛆病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局部组织的破坏,少数可影响深层结构,引起组织的严重破坏。
六.实验室指标
大多数正常,偶有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IgE增高及ESR增快。
七.超声表现
1.皮肤表面结节或肿块下组织内的异常稍高虫体回声
2.边缘低回声和中心高回声的椭圆形结构
3.中心结构具有自发流动性,有些还能观察到幼虫的移动
4.彩色多普勒多可见星点状的血流信号。
5.病变外周可见血流显示。
八.诊断思路
蝇蛆病极为罕见,当来自牧区的患者,皮肤上出现疼痛性、游走性结节或肿块,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时,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九.鉴别诊断
需要与疖、蜂窝织炎、囊性肿瘤等鉴别。
蝇蛆病
销售部负责人
全国总代理电话
山东省赵老师:
贵州省常水老师:
江苏省庞王娟:
江苏省汪老师:(南京书店负责人)
湖北省曹老师:
总部及内蒙古省:
付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