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字11图阅读时间约9分钟)
肉鸡蜂窝织炎又被称为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较疏松的组织间隙中弥漫浸润,使得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也称为脓性浸润。肉鸡蜂窝织炎主要由大肠杆菌引起肉鸡皮肤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散性、化脓性炎症,导致肉鸡产品品质下降、加工处理成本增加和肉鸡生产经济效益降低,是肉鸡胴体废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肉鸡蜂窝织炎产生机理
肉鸡蜂窝织炎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发病鸡存在皮肤创伤;其次,创口与主要存在于环境中的链球菌和垫料中的大肠杆菌接触而感染。其产生机理为:皮肤在划伤(尤其是抓伤)后感染大肠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分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透明质酸酶降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链激酶溶解纤维素;大肠杆菌通过组织间隙扩散,造成弥散性化脓性炎症。蜂窝织炎病变大多出现在肉鸡的腿部、胸部和腹部,通常也会延伸到背部和腹股沟区域,详见图1、图2、图3、图4。
2肉鸡蜂窝织炎发生的相关因素
垫料是肉鸡蜂窝织炎病原———大肠杆菌的重要来源。皮肤划伤增加,继发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概率也明显增加。加拿大奎尔夫大学安大略省兽医学院研究确定,性别、垫料、空栏期和其它疾病等因素与肉鸡蜂窝织炎显著相关。
2.1品系和性别
肉鸡的攻击性、神经敏感性和皮肤的强度与品系和性别有关。品系敏感活跃的鸡、生长快的重型肉鸡和好斗的公鸡,增加了皮肤损伤和划伤的机会,且损伤和划伤的程度越深,大肠杆菌蜂窝织炎发生的概率越高。实验证明,公鸡群与公母混合群的蜂窝织炎总发生率比母鸡群分别高7.9倍和3.7倍。
2.2羽毛疏密和饲养密度
羽毛可以保护鸡皮肤免遭损伤,羽毛疏密与皮肤划痕呈正相关。羽毛稀疏的鸡比羽毛浓密的鸡腹部暴露时间长,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发病率显著升高。饲养密度加大,鸡与鸡接触的机会增加,导致应激和皮肤划伤或抓伤的机会增加,诱发鸡群蜂窝织炎的比例升高。当然,也有少部分报道认为蜂窝织炎与饲养密度无关。
2.3垫料质量和空舍时间
垫料含菌量及其环境中的pH值、水分和氨气含量越高,其感染蜂窝织炎的比例越高。如稻麦秸秆含较多水分,同时较尖的麦芒会使皮肤遭受损伤,其诱发的蜂窝织炎比例较刨花高2.8倍。空舍的时间与大肠杆菌蜂窝织炎发生率呈负相关,当鸡舍彻底清洗和消*后,空舍的时间越长,鸡群感染大肠杆菌发生蜂窝织炎的几率就越小。
2.4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一定范围内,育雏期环境温度、育成期相对湿度都与蜂窝织炎的发生呈正相关。通过维持合理的鸡舍温度来避免鸡群扎堆和抓伤。同时,鸡舍适当的通风可确保空气湿度和质量,对肉鸡的健康、胴体质量和生产成绩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鸡舍的温度合适和空气质量良好有助于控制湿度,并保持良好的垫料质量,从而降低蜂窝织炎的发生率。
2.5饲料
高能量饲料增加了鸡皮下脂肪的沉积而使皮肤易于被抓伤或损伤,易诱发大肠杆菌蜂窝织炎。饲喂植物性饲料较含动物制品饲料的肉鸡发病率高。饲喂含48IU/kg维生素E和40mg/Kg锌的蛋白质复合物的饲料,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免疫力的提高,可降低大肠杆菌蜂窝织炎的发病率。
3肉鸡蜂窝织炎防控措施
肉鸡蜂窝织炎有急性和慢性病变之分,急性病变表明感染发生在运输之前,或超过10h的运输和待宰过程中;而慢性病变多发生在饲养期间。任何降低肉鸡抵抗力、易于引起皮肤创伤的管理和环境因素都可能诱发肉鸡蜂窝织炎,尤其是饲养密度、垫料的种类和质量等。因此,目前尚无较好的方法杜绝肉鸡蜂窝织炎的发生,现就生产管理和规范抓鸡等方面对肉鸡蜂窝织炎的防控措施详述如下
p>3.1生产管理3.1.1合理的饲养密度和良好的分群分栏管理
饲养密度合理能极大降低鸡与鸡之间的接触机会,减少鸡只皮肤被划伤的几率,从而降低肉鸡蜂窝织炎的发生比例。利用注射疫苗抓鸡的时机,根据鸡群数量,按照大小和强弱进行分群分栏。饲养期间,及时挑出或淘汰病鸡、弱鸡和残鸡,使同栏鸡只强弱和大小均匀,减少鸡只之间的打斗和伤害。
3.1.2做好垫料和空舍管理
肉鸡蜂窝织炎的病原主要来源于垫料,故选择松软、干爽、清洁、对鸡只不易划伤的物质做垫料,且及时更换或清除其中的粪便,有助于降低肉鸡感染蜂窝织炎的机会。卖完鸡,将垫料作无害化处理后再清除,并对鸡舍进行彻底地清洗和消*,空舍2周以上,舍内99.8%的病原微生物得以清除,此时进雏,将会大大降低蜂窝织炎的发生。
3.1.3避免限料或断料
在料位充足的情况下,不用限料或断料,尽量自由采食,以防喂料时鸡群为吃到饲料而争抢,导致打斗和抓伤。
3.1.4减少鸡群的应激
饲养期间,防止狗、猫、鼠和老鹰等动物进入鸡舍;严禁在鸡舍周边燃放烟花、爆竹等;尽量减少外来人员的参观,降低人员在鸡舍走动的次数和步速。尤其在出栏前5d内,更应减少鸡群受惊吓后拥挤和扎堆,导致脚趾划伤和皮肤损伤。
3.1.5鸡舍环境控制
鸡舍环控质量对肉鸡的生产成绩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对胴体质量也同样如此。冬天,为鸡群提供适宜的温度;夏天,对鸡舍适度通风,能有效避免鸡只扎堆和被抓伤。同时,整个鸡舍温度合适和通风良好又有助于湿度和粉尘的控制,舍内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会大幅度降低,空气质量将保持良好,大大降低了鸡舍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载量。根据空气检测,通风良好鸡舍的粉尘浓度不到通风不良鸡舍的十分之一。
3.2规范抓鸡
抓鸡尽量选择夜间、凌晨或白天遮黑时进行。抓鸡时,灯光尽量调暗,以减少应激;抓鸡越安静,应激越小。运输过程中致死的数量就会大幅减少,屠宰次品率就会越少。夏天,抓鸡笼放鸡数量尽量少,以减少鸡只的皮肤损伤。
3.3保持皮肤完整性
皮肤损伤是蜂窝组织炎发生的前提条件,饲喂含锌和维生素E复合物有助于肉鸡维持和改进皮肤完整性。
总之,肉鸡蜂窝织炎是由多个管理因素导致鸡群兴奋和抓伤,感染大肠杆菌所致。目前,尚未有较好的方法能避免肉鸡蜂窝织炎的发生。但是,正确实施各项管理和控制措施,避免鸡只皮肤损伤;改善鸡舍环境,减少内外环境中的细菌载量,是减少肉鸡蜂窝织炎发生和提高肉鸡品质的关键所在。
欧阳文*,孙石开,谭会泽,覃健萍.如何降低蜂窝织炎对肉鸡品控的影响[J].家禽科学,(11):31-33.
家禽科学杂志征订方法
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六)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五)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四)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三)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二)父母代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一)新冠防控常态化家禽养殖更应重视生物安全浅析生态养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雏绿头野鸭副伤寒继发白色念珠菌病诊治8倍稀释血清可有效评估种鸡群沙门氏菌的感染当前水禽主要疫病的防控要点(下)当前水禽主要疫病的防控要点(上)禽业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