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崴脚后出现肺栓塞而死亡的科普文章,本来这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把这个旧闻当做新闻来炒就是不合适的,但作为科普,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可是,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点话,我就不以为然了:
如果我们或家人的腿上出现了以下这些症状:
疼痛或者压痛,经常是从小腿开始;
外伤或久坐久卧后下肢肿胀,包括踝关节和足部,两腿的粗细不一样,相差较大;
皮肤发红或者明显的变色,发热等。
就要引起重视了,考虑可能是肢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表现,尤其是上述症状后发生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可能是更凶险的肺栓塞发生,一医院就诊,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不要让悲剧再次重演。
原来出现了下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发热就要考虑静脉血栓了,这样耸人听闻的描述是不是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真相是什么呢?
静脉血栓确实可以出现上述症状,但不是上述症状的出现就一定是静脉血栓
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上述症状,如:下肢的丹*、蜂窝织炎、痛风和软组织的损伤等,另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也可出现下肢的疼痛,还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都可以出现下肢的浮肿,因此,我们认为,上述症状的出现并不是静脉栓塞的“专利”,只要一出现就考虑静脉栓塞是不合适的。
临床首先要考虑常见的疾病
在门诊,每天我们会遇到几例,甚至十几例这样的病人,而真正的静脉栓塞一年也遇不到几例。如果都按照该文的思路来进行诊断,势必会增加病人的恐慌,也会浪费大量的医疗资源。
罕见个案只会引起人们的恐慌
当然,我们不应该放松警惕,每一例病人都应该排除静脉栓塞,但这种警惕应该是在医生的大脑里,而不是向公众传播,这样的传播只会引起百姓的恐慌。就像我们乘坐公汽一样,我们知道,乘坐公汽是可能发生车祸的,但如果公汽司机反复强调,乘公汽可能发生车祸,那么,还有谁敢去坐公汽呢?
科普不能靠恐吓
科普是向大众传播健康科学知识,而不是通过标题*来忽悠百姓,通过恐吓来吸引眼球,这样的伪科普我们应该自觉的抵制。
科普应该实行准入制
科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做科普的人,一定是懂得医学的人,甚至是这方面的专家,那种通过网络复制粘贴出来的科普文章,没有多大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健康科普在人们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但在自媒体时代,缺少了把关,缺少了准入,让一些伪科普可以堂而皇之的变成了10万+,我们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这类哗众取宠的伪科普。
来源:健康报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