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第四章传染性蹄部皮肤病
何筠(翼鲲中国)張廷青博士(GEA中国
传染性蹄部皮肤疾病是导致奶牛跛行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顾名思义,相比牵涉蹄趾的蹄底溃疡或白线病而言,该类病变侵袭的组织基本局限于“蹄部皮肤”,发生的具体位置在趾间隙、蹄踵(蹄球)、以及趾间隙后缘之上。我们首先讨论常见的蹄皮炎。
一.蹄皮炎(蹄疣,毛状蹄踵疣等;DIGITALDERMATITIS、Footwarts和HairyHeelWarts等等)
图1.蹄皮炎
图2.蹄皮炎引起的跛行
该病是如何发现的?
年意大利研究员Cheli博士和Mortellaro博士首次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同年,美国Lindley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凸起疣状病变,并称其为“恶性疣”,这反映蹄皮炎(DigitalDermatitis,DD)很有可能在那时亦同样已经出现在美国。一份更详尽的报告发表于年,其报道了纽约奶牛群蹄皮炎的爆发。自此,蹄皮炎便开始在世界各地不断发见。
蹄皮炎还有哪些名称?
蹄皮炎还有一些其它名字,如:蹄疣、毛状蹄踵疣、蹄趾疣、草莓状蹄、蹄踵树莓瘤、疣性皮炎、Mortellaro病(以发现者Mortellaro博士命名),而乳头状瘤蹄皮炎(Papillomatousdigitaldermatitis,PDD)或简称蹄皮炎(Digitaldermatitis,DD)则看起来是本病最精确的术语,是最能恰当地描述本病特征(位置和损伤组织)的名称。
病因究竟是什么?
尽管从首次发现蹄皮炎至今已有将近40年,但本病的真正致病微生物并未完全确定。早期报告因其与疣外观相似而提出过病*病因学理论。然而,目前还未能分离出与蹄皮炎有关的任何病*。而进一步明确蹄皮炎并非病*病因学的证据是:临床实践中总能观察到本病对抗菌素治疗反应良好。在给予抗菌素后,病变、跛行及疼痛迅速消退。若由病*致病,抗菌素治疗则不会奏效。
美国和欧洲学者的调查,均在蹄皮炎病变组织染色切片中检出螺旋菌。但问题是,蹄皮炎病变组织中还含有多种其它细菌,到底螺旋菌系本病的真正元凶,还是螺旋菌继发其它细菌感染而引发的病变,进而加重发展成为蹄皮炎?要分离确定本病真正的主致病菌并非易事,过程极其复杂。最后,即使确定了主致病菌,能否研制开发出有效疫苗,或制定出更加实用的防治方案?目前并无充足把握。因此,在寻求彻底解决防治蹄皮炎措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病变有哪些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蹄皮炎病变通常发生在后蹄跖面靠近趾间隙的皮肤处,或在蹄踵的皮肤角质结合处。发生在前蹄时,通常靠近悬蹄或紧接蹄背侧(前方)趾间隙。病变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可见。病灶边缘周围往往环绕着过度生长的毛发,这些长毛发应明显区别于从慢性病变增生区域表面因过度生长的上皮组织而延伸出来的类似长毛发。上皮组织并未过度增生的慢性蹄皮炎,通常病变处增厚并呈颗粒状表面。外形呈草莓或树莓状(因此本病俗称草莓状蹄、蹄踵树莓瘤),外表潮湿(图1)。
蹄皮炎病变处往往非常柔嫩敏感,即使轻微触碰,也容易引致极度疼痛和轻度至中度出血。患牛会改变其站姿或步态,藉以避免病变处与地面或其它物体直接接触(图2)。这种对疼痛的回避行为是蹄皮炎病变最主要的目观指征之一,这种行为还会导致患蹄负重面的异常磨损。病变如发生在跖面趾间隙时,常导致患牛将负重向蹄尖转移。这导致蹄趾趾尖部分磨损,蹄踵磨损则减少,因而使患蹄的整个承重面减小。当病变发生在蹄背一侧(蹄前侧),患牛会改变站姿和蹄的负重位置,从而导致蹄趾趾尖部分过度生长和蹄踵磨损更多。对这种蹄部变形,通常需要在修蹄时进行矫正。
图3.毛状蹄踵疣的特征为严重蹄踵糜烂或蹄踵角质过度生长,毛状突出部分呈白色、灰色或褐色的角质化皮肤,还会有一些呈红色的(草莓状)脱皮褥疮。
图4.上图:伴发蹄踵磨蚀的蹄皮炎;中图:具有毛状凸起上皮的慢性蹄皮炎;下图:发生在悬蹄上方的蹄皮炎。
二.非典型蹄皮炎(ATYPICAL-UNCHARACTERISTICLESIONSOFDIGITALDERMATITIS)
1)蹄皮炎炎症侵入真皮层
无论是由蹄部病变(白线病和溃疡)所导致,还是由矫正修蹄引发的真皮层外露,往往会发展成非常疼痛的蹄皮炎。其特征与常见的皮肤病变类似,病变表面呈颗粒状,颜色微白。病变往往涉及真皮层而非蹄匣上部的皮肤,修蹄者常常称这种病变为“多毛症发作”。与周边健康真皮组织相比,患处真皮轻微凸起,因此病变处往往轮廓分明。病变处十分敏感,即使轻微触碰都会引起患牛明显的疼痛反应。在病变处的组织染色切片中可发现大量典型的蹄皮炎螺旋体。
非典型蹄皮炎常与未愈合的蹄部病变有关。临床治疗经验表明,除非控制住感染,否则患处无法形成新的角质层,不可能愈合。因此,应用一些外敷抗生素疗法以帮助康复是必要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成功治愈该病期间,这类炎症可能本身就是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为有效治疗本病,除使用抗菌剂外,还应一并给予抗炎类药物。
图5.由矫正治疗白线病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蹄皮炎;这类非典型蹄皮炎病变处使患牛感觉极其疼痛。
乳房疮(Uddersores)
也被称为牛型溃疡性乳房皮炎、坏死性乳房皮炎、溢脂性乳房皮炎,发病部位常在两前乳区之间的下腹壁。多表现为潮湿的渗出性皮炎,具有特别刺鼻的恶臭(图6)。研究人员发现,在蹄皮炎严重的牛群,本病发病率会增加。两者间的关联性已在最近几年的多项研究中得到支持,即从乳房疮病变的康复组织切片中,鉴定出与蹄皮炎相似的螺旋体细菌。不过,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最终确认蹄皮炎是引发乳房疮的最可能的原因。先前的研究证实蹄皮炎能通过蹄与蹄直接接触而传播,可见本病亦极可能以这种类似的模式在蹄部与乳房之间传播。事实上,一些理论认为蹄皮炎病原体可从蹄部传播至腹部皮肤,因为当奶牛躺卧时,奶牛低端肢蹄部可接触乳房和腹下侧皮肤。
图6.乳房疮
三.蹄皮炎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牛舍建筑失当、憩息环境差和饲养管理不到位等一直被认为是引发蹄皮炎的潜在原因,特别是牛群规模大、憩息环境潮湿泥泞和外购后备牛等。其它增加蹄皮炎发生的因素还包括使用浴蹄池、饲养在有防滑槽的水泥地面和允许刚在其它奶牛场修过蹄的修蹄技术人员为本场奶牛修蹄,但其设备在其它奶牛场使用过后并未能彻底清洁和消*。尽管后续研究提出蹄皮炎与各种饲养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重要关系,但实际尚未清晰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换言之,以蹄浴和蹄皮炎之间的关系作例子,数据分析并不足以指出蹄皮炎由蹄浴引起。不过,目前明确的结论是:无论如何,牛舍建筑和憩息环境是否干燥、干净和舒适是防控本病的重要因素。此外,基于上述研究,到奶牛场提供蹄部护理服务的人员(兽医和修蹄技术人员)也应注意自身消*,避免成为新感染源。
在泌乳早期,蹄皮炎发病率最高。一些奶牛场将这种情况归咎于自繁自养或外购育成牛产犊前蹄皮炎发病率极高所致。外购育成牛,很难保证不携带蹄皮炎,并且在与本场牛群混群前亦无法检测出其是否患有蹄皮炎。从非泌乳到泌乳这段过度期,是母牛一生中生理应激极大的阶段。这是因为此时母牛不仅需要适应进入泌乳期带来的生理变化,还要适应牛舍及喂饲条件的改变,以及与同群牛只打斗拼抢群内的等级地位。最后,有些人还认为围产期的免疫抑制也是产后泌乳早期蹄皮炎高发病率潜在原因之一。
蹄皮炎病原体潜藏点和传播模式眼下基本仍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其潜藏于临床和亚临床感染牛只和粪污中。蹄踵中间的跖侧(蹄底侧)趾间隙,为螺旋体细菌(通常能从病变中分离出)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可能是其重要的潜藏点。已经证明在受控条件下难以在经产牛复制本病,但在育成牛却能成功复制。业已尝试复制本病的过程如下:在蹄皮炎患处刮取皮肤碎屑,继之接种到正常蹄部,然后用绷带包扎而制造出无氧和潮湿的微环境,经过几周后再观察是否发生典型的蹄皮炎病变。
1.蹄皮炎对生产性能有什么影响?
很少有研究试图评估蹄皮炎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患蹄皮炎病牛比健康奶牛少产奶.3公斤;然而,统计学差异并不显著。墨西哥一项涉及头泌乳牛的早期研究也获得类似结果:患蹄皮炎病牛只比同群健康奶牛少产奶.6公斤,统计学差异亦不显著。不过,蹄皮炎对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与同群健康奶牛比较,蹄皮炎病牛空怀天数从93天增至天,平均空怀天数比正常奶牛多了大约20天。
2.北美如何防治蹄皮炎?
过去的治疗方法包括如下:
1)手术切除;
2)蹄浴;
3)局部外敷各种消*剂和抗菌素;
4)冷冻外科手术和电烙术;
5)患部处理后做绷带包扎;
6)全身给予抗菌素。
以上六种方法,除冷冻外科手术和电烙术外,其它五种均较常见,但各仅局限于一定情况下应用。
图7.患部处理后做绷带包扎
如使用弹性绷带,包扎要松紧适当,在蹄正面或侧面打结。这有助于日后解除绷带,也会避免包扎数日后绷带包缠变得过紧
图8.蹄浴
视蹄浴液脏污程度决定多久需要补充或更换一次蹄浴液。参考泥泞或粪便情况,通过50头牛可能是极限。有时应用蹄浴往往弊大于利。
在两周内连续8-10天对患部表面喷涂抗菌素与非抗菌素药物,奏效明显。这种治疗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耗用劳力多,而且药液通常不能喷涂到趾间隙病变处。如使用蹄浴,则药液更有可能到达趾间隙病变处,疗效相对比较可靠。不过,对蹄浴也要管理到位,否则将会事与愿违。再有,蹄浴本身也是效率低且成本高。例如,为了治疗全群10-15%的罹病牛,必须使所有奶牛列队通过蹄浴池。在这一点,局部外用喷药仅只针对处理罹病牛,故药物成本较低。
图9.在挤奶厅使用非抗菌素药物外用喷剂治疗蹄皮炎,以防止原奶中出现抗生素残留。
图10.在大型规模化奶牛场,可将患牛用颈夹保定后喷洒蹄部,这样会更省时。
局部外用抗菌素治疗的效果(外部喷药或在患部外敷抗菌素再配合绷带包扎)也受病变位置影响。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研究表明,相较于蹄踵或悬蹄病变,发生在跖侧(蹄底一侧)趾间隙的病变对外用抗菌素疗效不佳。有限证据还表明,外用抗菌素治疗效果还可能受病变所处病程阶段和病原体对抗菌素耐药性的影响。外用抗菌素配合绷带包扎治疗特别有效,大多数患牛在24至48小时内症状显著缓解。然而,考虑到需要及时清除绷带,故有人建议采用不需要绷带的抗菌素溶液或膏剂。再有,使用绷带还会因为包扎过紧而影响蹄部正常血液循环,进而有可能损伤蹄部。外敷抗菌素治疗可直达趾间皮肤病变处,以及外部喷洒或蹄浴无法到达的患处,此为该法最大的潜在优势。但是,目前一致认为,综合恰当使用以上所有这些措施来处理蹄皮炎病变,将是效果最好的。
四.欧洲如何防治蹄皮炎?
手术切除病变处和根据需要进行修蹄在欧洲已经施行了很多年。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普遍流行的方法是局部应用一种外用盐酸土霉素和龙胆紫复合药物(美国未见市售这种复合药物)。该法首先需将患牛稳妥保定在修蹄架,并固定牛蹄于可检视与处理位置。一旦确诊为蹄皮炎,则彻底清洁病变处,然后喷敷该复合药物。据报告,患牛在保定状态下,待患处首次外敷药液干燥后,再紧接着喷敷第二次,然后将患牛从保定架释放,治愈率可高达近90%。后续研究表明,土霉素是该复合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单独使用足以有效治愈病变。所以,这为不使用绷带包扎治疗蹄皮炎提供了佐证。
是否接种疫苗可预防蹄皮炎?
由于蹄皮炎复发率高且难以方便地治疗某些高发病率牛群,如育成牛。因此,非常有必要研发能有效防控蹄皮炎的疫苗。对螺旋体疫苗防控牛蹄皮炎的早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使用该疫苗免疫可以减少临床发病。但与此相反,德国研究人员发现接种患牛特异病原体疫苗,包括螺旋体属疫苗并没有什么效果。近期在美国一次现场试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发现接种螺旋体属疫苗无治疗或预防效果。当前,尚无市售可用于防控蹄皮炎的疫苗。
2.什么是趾间皮炎?(INTERDIGITALDERMATITIS;Slurryheel;StablefootrotandScald)
趾间皮炎(Interdigitaldermatitis,ID)是趾间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并蔓延至真皮层。在散栏式牛舍,或牛蹄总是处于潮湿粪污的泥泞环境中,本病极为常见。本病被认为是由多种细菌混合作用所致,致病菌包括:坏死梭状杆菌(Fusobacteriumnecrophorum)、螺旋体(bacterialspirochetes),可能还有节瘤偶蹄菌(Dichelobacternodosus)。
趾间皮炎病变一般局限于皮肤,病变皮肤通常增厚,表面发生糜烂附连组织液渗出,散发出独特恶臭气味。这些渗出液连同炎症组织碎屑使病变处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硬皮。
碰触患处会引起强烈疼痛;另外,感染随后会蔓延至蹄踵角质,导致蹄踵糜烂,这是趾间皮炎最明显的可视特征。本病早期阶段,蹄踵角质由于感染侵蚀而表面呈现出坑坑洼洼麻点状外观。随着病情发展,蹄踵角质粗糙、麻点状的表面会出现龟裂,这足以严重损伤蹄踵及蹄底角质。与发生蹄踵糜烂同时,蹄部角质将加速生长,这被认为会促进其它蹄部病变,特别是对于处于封闭牛舍的,更易造成蹄底溃疡。
图11.上图:趾间皮炎经常涉及到发生在趾间皮肤的急性炎症,往往造成极大疼痛且散发出特有的臭味。下图:慢性趾间皮炎导致趾间皮肤出现硬结。
蹄底过度生长通常发生在后蹄外侧蹄趾的趾间隙处,这会导致趾间空间变窄,使得粪污和垫料等脏物更易留滞于趾间区域。所以,修蹄时朝趾间区域方向修整出一定倾斜度,旨在专门矫正该区域的过度生长,并协助控制趾间皮炎。在之后的功能性修蹄章节,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通常认为趾间皮肤的软化与磨损,使细菌更容易侵入。有证据表明,坏死梭状杆菌(正常存在于胃肠道)会产生一种*素能够侵蚀趾间表皮,这将有助其它细菌更容易侵入,而其中的某些细菌会导致更严重的蹄部疾患。有些研究者认为,腐蹄病就是继发于趾间皮炎。
五.如何防治趾间皮炎?
通常当重症趾间皮炎发展至跛行时,需要进行单独处理。由于趾间皮炎通常局仅限于表皮层,所以只需进行局部外部治疗即可。外敷土霉素和林可—大观霉素可获得不错效果。
当将患牛置于清洁和干燥憩息环境后,本病通常会自然痊愈。因此,牛舍粪污管理到位非常重要。此外,定期修蹄可以维持蹄部合理负重,去除蹄匣硬化皱纹(苦难线)及削掉蹄踵糜烂的受损角质,也是蹄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在全群防治本病,无疑蹄浴是最合理的选项,因为病变主要涉及趾间隙区域,应用局部外敷法并不切合实际。
六.什么是趾间纤维瘤或“鸡眼”?(InterdigitalFibromaor“Corns”)
慢性趾间皮炎往往会演变形成肿瘤状的纤维瘤或“鸡眼”。当然,其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由于趾间皮肤慢性炎症刺激皮肤所形成的皮肤硬结。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由于蹄部自身的结构特点导致趾间皮肤牵拉,或蹄趾外展致蹄趾与地面间落点不当而造成的硬性损伤是趾间纤维瘤的成因。
不管本病成因如何,但罕见造成跛行。如果引起跛行,通常是因为继发感染了蹄皮炎或腐蹄病。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继发蹄皮炎或腐蹄病却依然跛行,便可以确定跛行缘于纤维瘤,可由兽医手术摘除。人们往往误解这一手术过程简单且无风险,但经验表明并非如此。据执行过此类手术的兽医所了解,该摘除手术很容易造成蹄部严重失稳,甚至影响远端指间关节,两者皆能产生严重后果。
图12.趾间纤维瘤
什么是腐蹄病和“超级”腐蹄病?(FootRotandSuperFootRot)
腐蹄病,也称为趾间蜂窝织炎或趾间坏死杆菌病,系趾间皮肤传染性疾病;特征为发炎、发热、发红、肿胀以及中度至重度跛行。大多认为该病继发于趾间皮肤损伤或磨损。当趾间皮肤发生外伤或磨损时,使得梭状杆菌属(Fusobacteriumsp.)和利氏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levii),这两种菌皆为牛胃肠道中正常菌群,得以污染和侵入损伤处,从而造成二次感染并继发腐蹄病。
若未能在发病早期及时给予治疗,将导致并发症,结果发展为蹄趾深层败血症。如发展至此,药物治疗往往收效甚微,可选择的只有动手术或者安乐死。
最近几年,英国临床兽医已报道了本病更极端的形式,称其为“超级腐蹄病”。其特点是跛行急性发作,并伴有蹄部严重肿胀。肿胀发展迅速且涉及到蹄部软组织。这种形式的腐蹄病所导致的趾间病变往往特别严重,几乎无法治愈。
图13.腐蹄病:注意蹄趾中间的肿胀;在此情况下,将伴随着严重的趾间病变。
图14.泥污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