螫刺昆虫属昆虫纲中的膜翅目。其叮咬后释放的*液引起人体局部*性反应,对过敏体质人群可引起过敏反应。病情程度取决于*液剂量和过敏程度。当人体遭遇蜂群袭击时,含高特异性IgE的被叮者最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儿童中此类过敏并不多。非过敏体质者每千克体重能承受次叮螫,由此推算成人可以承受次叮螫,而对于儿童,次叮螫就可造成死亡。
许多叮螫在飓风及自然灾害后发生,导致大量受害者就医和治疗并发症。
膜翅目的主要亚群有
●蜜蜂科(蜜蜂、大*蜂等)
●*蜂科(*蜂、小*蜂、马蜂等)
●蚂蚁(无翅火蚁)
蜜蜂科蜜蜂若不被激惹一般不螫刺人。由南美洲移到美国南方及西南某些州的非洲蜜蜂(又称杀手蜜蜂),受激惹时攻击性特强。蜜蜂一般只螫叮一次并将螫刺留在刺伤处,其能释放*液杀死昆虫。蜂*素是*液中引起疼痛的主要成分。从*液*力比较,非洲蜜蜂并不比其他蜜蜂强,但后果更为严重,因其成群向人发动攻击,结果导致螫伤处多,*液量增加。在美国,蜜蜂螫伤致死数比蛇咬伤蛇*致死多3~4倍。
*蜂科的螯刺上没有倒钩,也不将刺留在皮肤里,因此会形成多重螫伤。*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和一种抗原性很强、称为抗原5的蛋白。*蜂科仅在被激惹时螫人,他们在人居地很近的地方筑巢,常因受扰而演出一场人蜂遭遇战。在美国,小*蜂是昆虫螫伤引起变态反应的主要原因。
火蚁主要存在于美国南部,特别是海湾地区,每年多达40%的城镇居民被螫刺,每年至少造成30例受害者死亡。火蚁有数种种类,其中以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为主,是引起变态反应的主要原因。火蚁叮咬时附着于人体,常在同处反复进行叮咬,同时身体呈弧形移动,结果形成一个特征性的周围被红色“螫刺线”(stingline)围绕的中央叮咬伤。火蚁*液含溶血性、细胞*性、抗微生物和杀虫等特性,其中有3或4种小分子量蛋白组分可引起变态反应。
症状和体征
蜜蜂和*蜂螫伤后,局部立即出现烧灼感、短暂疼痛和瘙痒,伴有数厘米大小的红斑、水肿和硬结。水肿和红斑48小时达高峰,能持续一周,皮疹可累及整个肢体。局部化学性蜂窝织炎常与继发细菌性蜂窝织炎相混淆,后者痛感明显,但很少在*液螫入后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气管痉挛、顽固性低血压,或合并出现。单一水肿不能视作过敏反应表现。
火蚁螫叮后立即出现疼痛,并发生风团样和耀斑样病损,红肿一般在45分钟内消退,形成无菌性脓疱,后者在30~70小时内破溃。有时病变区被感染或导致脓*症。有的病人只发生水肿、红斑和瘙痒性病变,不出现脓疱。火蚁螫刺所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1%。曾有报道火蚁叮咬后发生神经炎和癫痫发作。
在马蜂蜇伤的*液会导致肿胀,疼痛,瘙痒,红肿。
ALANSIRULNIKOFF/SCIENCEPHOTOLIBRARY
诊断
●临床评估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确定蜜蜂等皮肤叮咬点。观察上下呼吸道是否有过敏表现。继发细菌性蜂窝织炎很少见,但如叮咬后1~天出现局部红肿(而非立即出现),且合并全身炎症的体征(如发热、寒战)时需要考虑感染,此时伤口的疼痛会很明显。
治疗
●全身过敏者注射肾上腺素及抗组胺药。
●清除叮咬昆虫。
●局部止痛和抗过敏治疗。
若有螫针,不管用何种方法应尽速将其清除。如用钝边片刮去螫刺(例如:信用卡卡片、小刀的钝边、餐刀等)。
有明显痛痒和烧灼感者可尽早将用布包裹的冰块置于螫刺部位,同时可单药或联合口服H1阻滞剂及NSAIDs药。其他局部治疗方法包括:外涂抗组胺软膏(苯海拉明、扑敏宁),利多卡因敷贴,复方局部麻醉软膏,皮内注射1%利多卡因(可联合1:10万肾上腺素同时注入),以及中效皮质激素软膏(0.1%去炎松)。多数民间验方(如嫩肉粉等)治疗作用有限。
过敏反应者给予静注抗组胺药,严重过敏反应者给予注射肾上腺素、静脉补液治疗,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全身过敏反应:治疗)。
有对这种螫刺过敏病史者,应备一个预装有肾上腺素针筒的药包。全身症状刚出现时立即使用,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有昆虫叮咬过敏史应佩戴特别标记(如警示腕带等)。
预防
有过敏史的病人被叮咬后发病危险度较大。这些病人应考虑接受脱敏免疫治疗。*液免疫疗法效果较好,年治疗可使过敏反应复发率从50%降至10%,治疗3~5年复发率降至%。接受*液免疫疗法的儿童,治疗后10~0年内被螫咬后出现全身反应的危险也明显降低。妊娠期间进行*液免疫疗法似乎也很安全。采用单剂*液疗法,之后仍需用维持剂量治疗5年。
关键点
●蜜蜂和*蜂类蜇伤造成直接疼痛,烧灼感,瘙痒,红斑,肿胀。
●火蚁蜇伤引起直接的疼痛,风团,和烧灼感,之后往往一小时内出现脓包,有时会在几个小时或几天内继发感染。
●如疼痛加重,或出现延迟的红斑和肿胀,且合并全身症状,需考虑继发感染。
●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气管痉挛、顽固性低血压,或合并出现。单一水肿不能视作过敏反应表现。
●去除蜂类*刺,局部冰敷,口服H1阻断剂,和/或NSAIDs。
●抗过敏以及抗感染治疗。
●过敏患者需考虑脱敏疗法。
(最后一次全面审校/修订者十月RobertA.Barish,MD,MBA;ThomasArnold,MD)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