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蜂窝织炎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超详细总结小儿发热伴皮疹,会是哪些原因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69066.html
4个步骤,鉴别诊断小儿发疹性疾病!

儿童发疹性疾病是临床中一类非常常见的疾病,不仅形态相似,而且出现皮疹的同时,大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同时又有用药史,给鉴别诊断造成困难。

日前,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医院的李萍教授针对儿童发热伴皮疹性疾病进行详细讲解。

按照病因,皮疹主要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图片整理自李萍教授PPT

一、病*感染性疾病

1.幼儿急疹

注:这是一个10月龄男童,反复发热伴腹泻3天,温度38.3~39℃,第4天退热后出现皮疹,从胸腹部逐渐扩展到面部,为淡红色斑丘疹,自觉轻。/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6型(HHV-6)引起。

临床特点:2岁以下好发;热退疹出、玫瑰色斑丘疹(离心性发疹、1~2天后完全消退、不留痕迹);全身症状轻;恢复期血中抗HHV-6型抗体增高。

它属于良性疾病,无远期后遗症,但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可以持续潜伏,一旦重新激活可能危及生命。

2.麻疹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麻疹由麻疹病*引起。

临床特点:7月~5岁好发;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膜炎及泛发全身的斑丘疹。

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在发病后第2~3天出现,两颊黏膜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

皮疹:发病后4~5日出现,卡他症状和全身中*症状达高峰、高热,顺向性发疹。消退后遗留糠秕样脱屑和淡褐色的色素沉着。

需要注意的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也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麻疹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3.风疹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风疹注意由风疹病*引起。

临床特点:发热、全身皮疹、淋巴结肿大。

发热:轻。

皮疹:发热1~2日出现,顺向性皮疹,掌跖少见。开始为细点状淡红色斑丘疹,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可融合似麻疹,躯干背部密集融合似猩红热;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及皮肤脱屑

淋巴结肿大:耳后、枕部及颈后(三后)最明显。

风疹病*血清特异性IgM和IgG。

此外,孕妇感染风疹后症状轻微甚至没有明显症状,但早孕期尤其是孕16周内感染风疹病*却会给胎儿带来灾难性影响——导致流产、死胎以及新生儿耳聋、白内障和心脏畸形等为特征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4.传染性红斑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传染性红斑由人类微小病*B19引起,又名第五病或拍红性脸颊。

临床特点:常见于4~10岁儿童。

发热:轻/无。

皮疹:①初始阶段:脸颊红斑(呈鲜红色斑,很少累及鼻梁和口周);②第二阶段:1~4天后,常发生于四肢的红斑和丘疹,发展成网状;③皮疹持续1~3周,期间呈消退状态,但可能因各种物理因素,如阳光或过热而加重。

关节痛或关节炎:10%,常累及手部的小关节及腕、膝部、踝,呈自限性。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引起,简称传单。

临床特点:多样化,儿童多见。

发热:大多数有,38.5~40℃,热型不定,可持续数日~数周,也可长达2~4个月,中*症状轻。

淋巴结肿大:70%以上,有特征性,全身淋巴结均可受累。浅表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最为明显,无明显压痛,消退需数周~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

咽峡炎:半数以上都有。咽痛及咽充血,扁桃体可充血肿大,腭部及咽弓处可见小出血点。

皮疹:10%~20%患者发病后4~10日出现皮疹,呈多样性,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前臂伸侧,以丘疹和斑丘疹常见,也可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持续1周左右,也可反复出现。

实验室检查:异形淋巴细胞增多>10%,或其绝对值>1.0×10^9/L,具有诊断意义。血清中出现IgM型嗜异性抗体,凝集价在1:64以上,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6.手足口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引起,EV-A71及CV-A16型最常见,EV-A71感染可导致重症。

临床特点:主要发生于儿童。

大多起初有发热。

皮疹:主要位于手足口、肘膝臀,对称发生。典型皮疹为灰白色沿皮纹分布的椭圆形小水疱,周围有红晕;不典型皮疹为丘疱疹,有时还可见到较大水疱。不痒,偶尔有疼痛。皮疹一般3~5日消退,可有色素沉着。

疱疹性咽峡炎可单独发生。

痊愈后可出现指甲脱落。

手足口病后,指甲脱落/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7.水痘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

临床特点:儿童常见。皮肤、黏膜分批迅速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全身症状轻微。

皮疹:发疹2~3日后,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水疱、结痂疹同时存在(“四世同堂”),向心性分布。黏膜可出现水疱,可伴瘙痒。

儿童患者全身症状及出疹均较轻,婴儿及成人病情较重,易并发水疱肺炎。

需注意重症水痘、皮肤水疱并发感染。

自出疹前1日至皮疹结痂期间均有传染性,患者应隔离至水疱完全结痂。

8.其他常见病*疹

临床上常见的还有非特异性病*疹,此类皮疹缺乏特有的皮疹形态、分布、自然病程或鉴别性皮疹(黏膜疹),最常见广泛分布于躯干、四肢的可褪色的红斑和斑片,较少见于面部,可伴有低热、肌痛、头痛、流涕或胃肠道不适。儿童最常见的是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和呼吸道病*。

其次还有肠道病*引起的感染,皮疹变化多样,包括风疹样、水疱、荨麻疹、麻疹样、玫瑰疹样等,常伴发热,还有其他内科症状。

手足口病非典型皮疹/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手足口病CV-A6引起的非典型皮疹/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新生儿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II(HSV-II)经产道感染所致,多见于早产儿以及缺乏获得性母体IgG的新生儿。此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于生后4~6日起病,表现为皮肤,尤其是头皮出现水疱、糜烂。在临床上应及早发现及诊断。

二、细菌感染性疾病

9.猩红热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猩红热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临床特点: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脱屑。

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发疹。

典型的皮疹为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呈“鸡皮样”或“砂纸样”,压之褪色。

可见带*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为“粟粒疹”。

严重时出现出血性皮疹。

腭部可见充血性或出血性黏膜内疹,可有“草莓舌”或“杨梅舌”。

疹退后皮肤脱屑,可呈片状脱皮,手掌、足跖、指趾可呈套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增高,中性占80%以上,胞质内可见中*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占5%甚至10%。

咽拭子及其他病灶分泌物,可培养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10.新生儿脓疱疮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由金*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

临床特点:传染源主要来自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产妇本人或家属,其次为污染的尿布或床单、营养不良,气候湿热、过度包裹以及其他使皮肤易发生浸渍等也有一定关系。

新生儿易并发肺炎、脑膜炎、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败血症等而危及生命。

其他类型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皮损,还包括疖肿、痈、丹*、蜂窝织炎等,临床上应注意观察皮损形态,明确诊断。

三、其他类型的皮疹

由于现在养宠物的家庭增多,脓藓的发病也较之前增多。它是由真菌感染头皮和毛发导致的疾病,炎症较重者,可形成头皮脓肿,但千万不要切开引流。临床上有类似考虑的患者,应进行实验室真菌的直接镜检检查。

此外,临床上也很常见症状性荨麻疹,当儿童合并有发热、腹痛等症,常规口服抗组胺药效果欠佳,应该考虑到合并有病*或细菌感染。

四、非感染性疾病

药疹,是指药物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炎症性皮损,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通常发热与皮疹严重程度相关,重症药疹往往伴有高热;且有潜伏期,一般4~25天,平均7~10天;具有瘙痒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其中发疹型药疹最常见,占所有药疹的90%,也易于和发疹性疾病相混淆,常表现为麻疹样型或猩红热样型,瘙痒明显。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其他类型的药疹,还包括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PEG)、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Steven-Jonson综合征(SJS)、中*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等。

此外,非感染性疾病中川崎病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及警觉。川崎病多发于6月~5岁婴幼儿,是一种广泛累及全身中、小血管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常累及冠状动脉,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早期评估诊断很重要。

图片来源李萍教授PPT截图

其他类型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五、四步法,鉴别诊断发疹性疾病

STEP1:病*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病*感染的共同特点是:

常表现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

起病急;

有一定的出疹顺序和疹热关系;

皮疹有自限性;

皮疹痒感无/轻;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增高。

而细菌感染性疾病,常见为猩红热(草莓舌;血常规:WBC升高↑、NE↑、CRP↑)。

STEP2:如果发热>5天,注意鉴别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

STEP3:如果皮疹更加鲜艳、瘙痒更加剧烈,应注意鉴别发疹型药疹。

与麻疹或猩红热相比,发疹型药疹症状轻微,有明确用药史、一定的潜伏期、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停用可疑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多数患者对抗组胺药物和激素治疗敏感,病程呈自限性。

图片整理自李萍教授PPT截图

STEP4: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时,最常见于手足口病及水痘,但也需要根据病程和皮损形态与其他疾病鉴别。

图片整理自李萍教授PPT截图

本文首发:医学儿科频道报道专家:医院李萍教授本文整理:医学界NCCPS报道组-火锅责任编辑:风禾茜茜版权申明本文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